早安,家人们~我们常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给孩子童年满满的安全感。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这些容易毁掉孩子内心安全感的行为,越早纠正越好!
1.不带孩子或抚养人不稳定
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反复强调:孩子生命的头3年,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在孩子身边。
2.用情感剥夺威胁孩子
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听话行为,很多家长都会来一句“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表面上看这个方法好像立竿见影,能镇住孩子一时,可是其实这么做无异于饮鸠止渴,孩子会认为妈妈生气了,我才需要刷牙、才需要回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你这么不听话,明天你就不要回家了”,这些带有恐吓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担心自己会被抛弃。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虐待,对孩子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3.捉弄孩子,开无聊的玩笑
很多大人会跟孩子开玩笑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哪有妈妈不要自己孩子的呢?大家都知道答案,所以觉得开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
但如果很多人都反复对孩子这样说,那妈妈就要重视起来了!孩子若把那些玩笑话听进去了,他会变得会焦虑,甚至会讨厌妈妈,抵触妈妈,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所以,如果我们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超过3岁,有表达能力,他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没有表达能力,可以学着用孩子的腔调接上旁人的话:“才不会呢,妈妈说过会永远爱我的。”
4.不懂得跟孩子道歉
父母的道歉对孩子来说远不止“对不起”三个字。
那意味着被理解、被尊重、被公正对待,那会让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讲原则、有秩序、充满爱的家庭里。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道歉,不仅仅是一个公平的反馈,更多的是对自己爱的表达。
5.父母频繁吵架
父母吵架,最受伤的是孩子。他们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害怕这个家破裂,于是常常忽视和压抑自己的感受,做父母情绪的拯救者。
长期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孩子是很难有爱和安全感的。
夫妻发生矛盾时,如果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当着孩子面吵起来了,也请记得,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有矛盾,却也是相爱的,这个家还是温暖而安全的。
6.妈妈的付出感和牺牲感
这些让人有负罪感和不配得感的话,妈妈能不说就尽量不说了:
当初为了生你,妈妈从鬼门关走过一趟,吃了多少苦;
这个水果爸妈一口没吃,都是给你留着,这一点就要很多钱了;
养育你,供你读书,我们多么多么不容易;
当初生你,妈妈忍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罪·······
被这些话从小影响到大的孩子,会越来越压抑自己,不敢有愿望,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造成安全感的严重缺失。这种付出感和牺牲感,除了让双方心理倍感沉重之外,毫无意义。
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童年底色。爱孩子,就重视起孩子的安全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