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被拍未系安全带。不服:拿驾照十三年,从不敢不系;如果上车忘记,车载感应会提醒;一路十五公里,电子眼八九处,这一处被拍。
于是去处理。离单位近的交警支队说,他们的照片来自县总队,得去那里。
第二天课后,坐公交去,排队大半小时,电脑出现故障,让回去。
第二天抽空又去,被支到另座楼,走错又换,在401。看了照片,确实看不出安全带的痕迹。又等,让看另一处,超限站那里的照片,说:你看,还是这样。
当然还是这样,如果真没带,那是自己糊涂到完全忽略提示音,不会在中途停下整理。我总觉得是因为穿了米白色棉袄。袄颜色与安全带接近,领子将肩膀那处挡住;又因为个子低,斜下来的那一小节又被方向盘挡住,所以拍不到。
负责民警是个女的,说话总体是和气的:你看,都让你看了,只能说你自己不知道忘记系了……要不,你得拿出证据来证明你系了。
我当然不能证明。车上的记录仪是外拍的,也没有声音;我的逻辑又没有照片有说服力。他们又不肯下来看看我坐在驾驶座上的样子。
仍然不服,意难平。以后上车后记得安全带得拉一拉,让它露得多一些。
二
作业那点事。24班几个男生几次没交作业,点名,再点名,立下期限朝他们要,还没补。有两个装作听不到我说的话,请他们到办公室,等一个大课间也不到。
还是又到班里叫了。来了,只是笑。终于应下补,也终于几次到他们座位旁改作业,清了。
心底知道补作业的效果不好,一时没有好办法。
想自己天天做题也难受,孩子们不易!
三
今日记下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国语•郑语》是西周史伯关于世界起源的辩证哲学的一个观点。由此,后来孔子说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孔子之孙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今之众多学者认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非虚言也。
他的意思是:“和”确能生成万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如果用相同的东西补充相同的东西,那只有一种声音,单调得没办法听;只有一种物品,单调得没办法看;只有一种口味,单调得令人生厌;只有一种事物,单调得无话可说。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可作为器物实用,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
正是基于此,史伯分析王朝之弊,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他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这条原则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同”是唯唯诺诺,无原则的苟合或同流合污;“和”则是有原则的和谐相处,即小事忍让,大处坚持。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同”是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死气沉沉、紧张压抑的一言堂;“和”则是上下级的互相尊重和坦诚议政、集思广益的“众言堂”。
由此,想到当下的言论环境,我们做到“和”了吗?上级,给下级说话机会了吗?下级,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敢于坚持吗?
2021年1月28日 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