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给同学们通讲练习册的课堂上,我们遇到了这样一篇小短文,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小青蛙和小蜗牛被同时困在了井底,小蜗牛不断努力地往上爬,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它成功登顶。而小青蛙从一开始就选择沉默,不为所动,所以,它只能是“井底之蛙”。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青蛙和小蜗牛,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我看了下大家的答案,惊人的相似:小蜗牛,因为它坚持不懈。
这样的答案让我既欣慰,又略带担忧。欣慰的是,孩子们能够成功地挖掘出文章的重点和主旨,这说明,我平时关于阅读技巧方面的锻炼是有成效的。但令我担忧的则是,孩子们的思维会不会被禁锢到这个领域,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我的教学只怕不能够称得上称职,最起码不能满意,我们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应该是一个个的复制品。
“同学们,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如果小青蛙也像蜗牛那样坚持不懈地往上爬,它能爬上去吗?”我若有所思地问到。
“能”孩子们的回答异口同声。
“是吗?”教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
“据我所知,蜗牛本身是可以爬墙的,你们我听过青蛙爬墙吗?”这次的问题让孩子们陷入的沉思。
“老师,现实中,青蛙不可能爬上去,因为青蛙不会爬墙!”郑永辉恍然大悟,其他同学也开始纷纷倒戈。
“所以,我们既要理解短文所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这是我们做题得分的技巧,但同时又要敢于从其他方面去分析并质疑短文,思维一定要灵活,明白吗?”
孩子们若有所悟地点头,而我心里则泛起一丝小小的成就感。
要知道,同学们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主旨,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关心的事情,但,如果孩子们看问题仅仅只能从主旨这一单一的方面考虑问题,很显然,他们的思维是狭窄的,但责任不在他们,在我们这些引路人。
有时我也会反复地问自己:这样会不会容易造成文章主旨和孩子们自己的思维混淆,从而降低成绩而起到适得其反的后果?
不断地反思和分析,我在心底得到了坚定的答案:不会。而这个“不会”取决于我们作为引路人的老师,也许孩子们在最初会不断地陷入这样的“泥潭”,但如果老师能够不间断地,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并开发孩子们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周而复始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好习惯,并且受用终身。
我想,这也应该是新教育的“新”之所在,教师们用心,带领孩子们不断地认识新事物,拓宽新视野,新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就会清新永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