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伤后遗症PTSD
人人都有心理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人都有心理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 洳颖随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4-19 21:49 被阅读0次
    人人都有心理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四川省的汶川县爆发了大地震,顷刻间剥夺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难以计数的财产遭到损失。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怎样给与受创的人民不仅仅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应激源和易患病人群、临床诊断标准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临床概念

    很多重大灾难的幸存者,会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临床上指一种常表现在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身上的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的再体验、回避可能引起创伤回忆的体验和警觉性提高,并且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和易患病人群

    可能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并不仅有自然灾害,事实上应激源包括战争、严重事故、被强暴、目睹他人惨死等足以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但是并不是所有接受刺激的人都会成为PTSD的患者,如果是有心理障碍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童年时代有心理创伤、性格内向并有神经质倾向、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事件发生、家境不好、身体情况欠佳,那么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简称CCMD-3中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2.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一项:(1)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2)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3)反复出现错觉、幻觉;(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一项:(1)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2)易激惹;(3)集中注意困难;(4)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两项:(1)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2)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3)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5)选择性遗忘;(6)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以2001年的9·11事件为例,根据超过60%有小孩的成人报告,1%以上儿童受到攻击的扰乱,事件发生后2个月17%的美国居民报告有PTSD症状,6个月后5.6%的人仍有PTSD症状。

    二、创伤后应激源的心理病理机制

    (一)生物学方面的观点

    根据脑显像学1996-1999的4项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海马区发生萎缩。在症状激发时,Broca区的血流减少。Broca区是在1861年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在临床上诊治一位51岁的垂危男患者时发现的,由此证明了大脑额叶是人类言语生成和调节的器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PTSD的患者会有不愿与人交谈的症状。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

    (二)心理学方面的观点

    根据Brewin,Dalgleish和Joseph提出的双表征理论,把人的感觉分为意识层面的和非意识层面的。前者包括感觉、情感和身体方面的信息,以及对事件的评价,称为言语性可触记忆。后者又称为情境性可触记忆,是个体难以主动回忆起来的记忆。在创伤事件发生时,首先能体验到生理和心理反应,同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又会建立时间与情感之间的条件反射,形成情境性可触记忆。然后当类似的言语性可触记忆产生时,就能唤起相应的情境性可触记忆。

    那些受到创伤性事件影响的会有下列的思维模式:1.心理挫折:“假如这件事再次发生,我会崩溃的”;2.心理混乱:“我不能相信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3.对情感的极评价:“假如我能做出那样的反应,我一定会非常不稳定”;4.对初始症状的消极评价:“我的反应一定意味着我正在发疯”;5.对他人反应的消极评价:“他们现在以我为耻”;6.永久的改变:“我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暴力摧毁了”。这种思维模式会因为个体的反复强化而成为一种信念,从而使个体从创伤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困难。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一)支持心理治疗

    支持心理治疗又称为一般心理治疗,是指医生以劝导、启发、鼓励、解释、积极暗示、提供保证、应激无害化指导、改变环境等方法,帮助病人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矫正不良行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其心身康复。这种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临床治疗的早期阶段。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有多种治疗手段,比较常用的有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生物疗法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几种。

    1.控制呼吸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呼吸的频率从而有效控制紧张和恐慌等不良情绪。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应用广泛。一般的训练方法为,先以躺姿体会呼吸深浅的不同感受,熟练后就可以坐姿或者站姿练习。

    2.想象放松技术

    这种技术是一种在松弛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想象的治疗方式。首先让患者进行松弛训练,放松全身,然后使用引导语使其展开想象。通常有两种形式的引导语,其一是引导患者回忆或者想象令他感到最快乐、放松的情境,其二是引导患者想象克服创伤性事件导致的心理生理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帮助患者解除心理的困惑、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感,在其他疗法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系统脱敏法

    这种方法又称为逐级暴露法,常用于克服恐惧、紧张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目标,明确想要解决的问题;(2)根据恐惧的等级,列出一个顺序;(3)按照顺序实施,明确患者能顺利地按部就班;(4)列出一些后备计划,当患者有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认知治疗

    四、对于急性创伤性事件的干预策略

    类似5·12汶川大地震、9·11恐怖袭击事件、SARS等没有明确的应对方式而又发生突然的灾难性事件,更易引起PTSD。同时考虑到其影响范围广,所以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开展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比较以上介绍的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我认为可以使用想象放松技术配合认知治疗的方式进行第一步干预。首先想象放松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受创人群放松情绪,平复由于急性应激事件导致的心理上的巨大起落,缓解伴随而来的生理上的种种不适症状,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此基础上,配合实施认知治疗,通过积极的求助,辨别引起心理问题的不良认知,努力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来对抗旧有的模式,最后树立更为积极的自我认知模式。经过以上的几步,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克服眼前的PTSD,对于患者处理未来的急性生活事件也不无益处。同时应用这两种方式是考虑到认知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达到治疗的目的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其间为了最小化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的痛楚,使患者尽快在灾难发生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就需要想象放松治疗的辅助。同时平静的心绪也更有利于实施认知治疗。另外一方面,想象放松治疗比较易于在更多的受众中实施,然而认知治疗可能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的投入,面对个别严重的患者也可运用一对一的治疗方式。

    在灾难发生后,潜在的和正在成为的PTSD患者,急需充分的心理辅导和救助。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有足够的人才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心理工作者相较于发达国家,人数十分有限。这不仅仅是心理学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希望得到政府和国家更多的重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有心理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zh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