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这件事情,在我的概念里,一直没有做好,很早时候做过早起打卡营,那个时候夏天的状态真的非常饱满,现在因为工作时间的关系,12点下班,晚上怎么睡都得是1点了,不过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很有新意的,所以让人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4点钟早起,把全天分为三段
4点~12点:第一个8小时用于完成过去的工作(或者说用于完成我们一天正常的工作);
12点~20点:第二个8小时用来铺垫未来的工作(也可以视其为多出来的一个工作日);
20点~次日4点:第三个8小时用于休息(还是8小时没变)。
作者称之为人生两季:4点起床,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工作日,并且睡眠时间没有减少。虽然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但表面的好处还是让人产生一丝心动,毕竟只需要改变起床的时间,就能得到更多的时间,而且也没什么损失。
睡眠的脑科学
书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的克雷特曼与德门克在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我对早起的实践就是从对这个理论的神奇体验开始的。
这个理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睡了很长时间,但醒来后还是精神不佳,原因就是醒来的时机不在睡眠节点上,而是在睡眠周期中。
放弃闹钟的原因
中岛孝志说:“闹钟不会照顾你的睡眠周期,时间一到,就会把手伸进你的脑子里,让你的脑子发生一场大地震,潜意识会被搅得一团糟。因为你是被闹钟吵醒的,大脑深处其实还睡着,所以明明睡了8小时,可总会觉得没睡饱,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我也不喜欢被闹钟叫醒的感觉,和自然醒来相比,被闹钟叫醒后,我的精神状态会差很多,起床的痛苦感很大程度源自这里,于是我果断放弃了闹钟。
放弃闹钟至少这件事,真的有点厉害了~
抓住大脑高峰期
早上7点左右,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午饭后的效率峰值在14点到16点间出现~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早起带来的改变
规划,早起10分钟,罗列全天工作(之前提到过的方法可以来进行)
跑步 ,反思和工作复盘
读书和写作和先做困难的工作
注意事项
在开始阶段经历2周左右的适应期,循序渐进,刚开始主要是感受睡眠节点,能不用闹钟醒来就好,千万不要追求过早的起床时间,而让自己陷入不适或痛苦的状态。其次,在内容选择上不要一步到位,状态起床,并且午休半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