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一部大论。从“如是我闻”四字开始,龙树菩萨便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旁征博引,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地阐述每一个佛法义理、修行方法。“般若”就是这部论的主题。
学习到现在,前面所学的都几已遗忘,现整理一下对般若的认识。
什么是般若?
般若是佛所证悟的实相智慧,或名诸法空相,真如,实际。实相般若离一切言语、戏论,为使众生趣入佛智而有诸经论,称为文字般若;及由文字而起观照的观照般若。
般若是空性的智慧,通过对空的理解来认识般若。空观也称为中观,观诸法皆缘起性空如幻,所以对缘起观的理解又是认识空观的前提。
般若、空观、缘起在究竟义上是相同的,只是对应不同的众生而分别言说。
为何要学般若?
起初,学佛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为什么有烦恼、恐惧?对贪、嗔、痴的生起没有觉知,对老、病、死恐惧而无能为力。
佛法中的对治方法,可以在自己身上得到体验,练习觉知各种情绪的生起,觉察到及时作出调整,得到反馈后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比如嗔心的生起,先是愤愤不平,内心忧恼,再敌意对抗。如能提前觉知,怒火就不会迅速蔓延。
如果以断除自身烦恼为目的,称为小乘,大乘佛法是以自利利他为目的。菩萨道路漫漫其修远,如何才不会退堕,如何才能念念增强信心,须学习般若的智慧。
如何习行般若?
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修习六波罗蜜,遍学一切法,如果能与无所得相应,就是习行般若,只是各个阶段所达到的程度不尽相同。
比如学习某一乐器,从初学到修完基本技巧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称为学琴。简单的发出音响与能演奏乐曲的差距就相距甚远,但不能否认这简单的发出音响的过程是学琴的一部分。
《大智度论》学习到第八十卷,每一个佛法名词细究起来都有非常深的内涵,难以完全掌握其要义,略过一遍,作为以后学习的基础。愿能不离正法,世世常行菩萨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