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主题为 “聚·创未来” 2018 用友生态伙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用友首次面向全产业生态伙伴的盛会,超过 1000 位的用友生态伙伴及业界专家、分析师和媒体人士现场参加了此次会议。
幻灯片设计 | Slide design
' Compatible Keynote / PowerPoint '
这次案例放出 7 张幻灯片。
01.jpg用友向来在幻灯片方面注重简洁与凝练,这样虽然有利于设计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有时页面过于空旷也会让设计难以下手。
同时,“用友红”是一种有调性不好掌控的红色。直接大色块搭配黑色使用会显得画面非常古板,必须进行一定的设计处理才行。
所以恰到好处的元素,配色以及版式,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可以使得幻灯片质感倍增。下面具体的案例会将一一分析设计师用了哪些手法来解决了这些问题。
转眼间2018年就到了7月初,忙碌之余我们给各位分享这次的案例,拆解设计过程。
视觉设定 | Visual Script
' 视觉化联系关键词 '
创意细节01:动感与布局
这页的设计难点在于:
文案如果直接放置在页面中,会显得页面过于空旷,与大气的设计感背道而驰。元素不能以红色为主,红色在页面中一定要作为点缀色出现才能保证页面的平衡。
解决方案:
1.以科技感的网状结构来代表互联网时代,通过对其中几个网状结构填充透明红色,增强了页面的“立体感”与“科技感”,同时避免了大面积使用红色所带来的“廉价感”的缺陷。
2.将“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元素分别以灵活的方式排开,既避免了页面的拘束,从设计上体现了用友的“紧跟互联网趋势”。同时又平衡了页面空间,致使页面不至于过于空旷。
2.jpg——
创意细节02:互动与表达
这页的设计难点在于:
各个时代的步进关系没有体现,缺乏“进步”的气氛。3.0新时代本应该是此页幻灯片的重点,但是气氛却没有突出。
解决方案:
1.将页面的元素设计成步进式,同时背景选取楼梯元素,并将楼梯与前景的“步进箭头”步调保持一致,使背景与前景融为一体,增强互动。
2.单一用友红无法体现页面质感,同时运用透明度渐变,“深描边浅填充”的科技感独有的设计手法,将“3.0”时代以一个“标志牌”的形式突出的别具一格,突出了本页主题。
3.jpg——
创意细节03:排布与逻辑
理解页面意思可知:
本页重点强调产业分工由“垂直”变为“平台”,这种抽象含义很难用简单的两张图片背景就表达出来,如何让观众一眼了解“平台”及“平台优势”,将是本页设计难点。
解决方案:
1.二维设计无法呈现“平台”概念,所以用形状搭建三维抽象圆台来表达平台概念,垂直分工对应的也设计成同样角度的三维形式,以分区作为“垂直概念”的抽象表达。
2.仅有抽象形状不足以说明“发展”的逻辑。通过加入具体的icon,从垂直分工到平台阶段的重新排列,来更好的表示发展过程中的更新与迭代。
4.jpg——
创意细节04:三维与呈现
这页的设计难点在于:
页面内容逻辑复杂,直接呈现会让观众有疲倦的感觉,所以如何在页面逻辑保持清晰地情况下,更好的增强设计感,是本页的难点。
解决方案:
以有斜度的三维效果来呈现总分关系(此处注意倾斜方向这个小细节,为什么是向左不是向右?)。同时,色块的颜色也尽量以渐变及透明度来表示,既使得页面的内容饱满,又不至于让页面色调单一。
——
创意细节05:对比与重点
这页的设计难点在于:
客户明确要求需要用其他的设计手法呈现而不允许用图片来替代“敏 轻 易 简”的意思。那么如何通过其他的设计手法来对比突出这四个文字将是本页的难点。
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大家因为汉字的特殊性不敢把“汉字”放大,过大会显得呆板而沉重。此处运用了毛笔字以及渐变色的处理,很好的避免了“大汉字”所具有的这些性质,同时由于对比大胆,使得页面也具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复盘总结 | Multitray summary
' 经验精华 '
最后回顾整场发布会的过程,我们复盘更新得出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 配色往往决定着整个作品的基调。
很多人在做幻灯片设计的时候都有过“感觉”不对状态,其实说到底是在定风格时的基调出了问题,而其中配色是一个作品基调中最为主要的因素。
用友红之所以可以在这个幻灯片中应用的如鱼得水,离不开在定基调时对于颜色的多次尝试。
② 有时候平常的板式尝试加入三维的元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维效果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画面瞬间有了灵气,很普通的板式也可以做的很多样化。
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画面在不失逻辑的基础上大大增强设计感,是一个值得PPTer们的研究方向。
③ 图片不是万能的,拆解逻辑转化设计的思维才是万能的。
这次的幻灯片,只将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寄托给了图片上。
社会越发展,我们越会发现,更多的事物和逻辑是无法用现有的图片来表达的,所以如何用双手创造视觉化的逻辑,才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7.jpg————————————
微信服务号:SlideSign
微博:@SlideSign
站酷:SlideSig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