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方山子传》
读《方山子传》,印象最深的当属那句:
俯而不答,仰而笑。
01
方山子,何许人也?
东坡先生在《方山子传》中,开篇即明: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这世间,没有多少人生而愿意做隐士,方山子,也是如此。
那时,他叫陈慥,字季长。
他是名门之后,官宦之家。如《红楼梦》中的贾赦一样,因为祖辈的功勋,他可以世袭官职。
他是富二代,家居洛阳。良田千顷,园宅壮丽,如贾宝玉一样,是含着金玉出生的。
然而,他又有着鸿鹄之志。
少年时,他血气方刚,一身侠气,以游侠自居,被乡人所追随。
他放纵饮酒,因酒使性,剑客风流,视金钱如粪土。
壮年时,他折节读书,想凭借读书驰骋于世。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多年之后,苏东坡回忆起少年的陈季常,还带着无比仰慕的语气:西山捕猎,他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真是豪士啊。
如果人生朝着理想的方向走,陈季常应该出将入相,成为致君尧舜的人物吧?
然而,谁也不知道人生朝着什么方向走,陈季常的人生出现了断崖,他成为了隐士,来到了湖北麻城这么一个荒山野岭之处。
他成了一个隐士。并且隐得很彻底:弃车马,毁官服,环堵萧然。世俗的东西他都不要了,只在山中徒步行走。
他戴了一顶汉代祭祀的乐师戴的方且高的帽子,人们称他“方山子”。
从此,江湖没了陈季常,山间多了方山子。
甚至,如果没有苏轼的记载,陈季常就永远隐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02
多年前,读起方山子的这段经历,只觉得他就是一个奇人。多年之后,再回看方山子的经历,看到的却是人生的跌宕起伏。
《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说的是时间的流逝,俯仰之间,生命就过去了。
一俯一仰,何尝不是人生的起伏姿态?
人生的跌宕起伏,本来很是正常:好莱坞的大片描述的都是这样的励志故事:智商低于常人的阿甘,幸运的拥有了事业,爱情,孩子。黑人老爸带着孩子尝尽人生百态,最后幸福来敲门。
但是,这样的励志片展示的都是从低到高的上扬姿态。如果现实中,人生是下降的过程,就像鲁迅沉痛的描述:有谁从小康之家陷入困顿吗?
那么很多人都该为这样的人生叹息了。
对于方山子而言,人生的哪一段是低?哪一段是高呢?
从世俗意义上看,前半生做侠士、做豪士是仰;后半生做隐士是俯。但仔细想来,又似乎不能这么看待。
因为自始至终,方山子的人生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他像传奇,令人心折。
因为他本可以拥有世俗意义上的美好人生,但是他偏偏不要,自己放弃了。
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像是走铁索桥,步步惊心,生怕出一点错误,就会掉下去。我们还不敢放下背负的东西,因为来之不易。
可是人家陈季常呢?住最简陋的房子,环堵萧然;吃最简单的食物,素食为生;丢掉华丽的衣服,粗布裹身;毁掉车马用具,徒步山中。
我们放不下的,他都放下了。
我们做不到的,他都做到了。
我们不敢扣问自己的内心,他去寻找让内心安逸的方向。
这一类人,总让我们心生仰慕。
为什么我们踢不开鸡毛蒜皮,而你却能潇洒远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