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茧中日记」古典音乐?靠靠近乎

「茧中日记」古典音乐?靠靠近乎

作者: intheflow | 来源:发表于2016-03-25 17:48 被阅读19次

    1. 没有字的纯音乐,不经文字(等符号)的中转,音波振动直接作用于你的神经,其“意义”也正是你所直接受到的这种触动本身。这是否也就意味着:一定要扒出它背后的“文字内涵(literal meaning)”的这一企图,也许有时根本不成立?

    对古典音乐(和其他任何),你是不是总想求一种听懂?似乎是延续着一种好学生的思维习惯,总想要清楚它背后可以被「文字化」的意思(meaning)。

    然而其实这(古典音乐)可能是完全的另一种摄入的形态,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不经过文字和有形思绪的中介、中转。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我在想到古典音乐这种东西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听懂?”。

    但是我好像渐渐开始有点怀疑:它作为直接以【没有符号化的声音】的形式进入耳朵,是不是从根本属性上,就不存在「听懂」这种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听懂】似乎是指的一种,把信息的初步形式进行文字化的归纳,消化成一种明确清晰可利用的形态。

    然而是不是(纯)音乐,它「根本」上就是绕过了这个步骤,绕过了文字化,直接产生作用于神经。直接一步到位的带给你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而没有经过「先接收到文字形态,然后再去理解文字」那个中转的步骤?


    2.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显然是以文字形态呈现的对纯音乐作品的研究分析,又是啥情况?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分析和研究音乐的著述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是先产生神经上的感觉,然后才用文字去描述和记录。那是最开始产生这门专门学问的时候的初始动机和初始形态。

    后来的人们可能也就「忘」了起源,(或者也没有必要时时回到那个最初的出发点),后来的研究也只是沿袭了最初那个已经被鼻祖们进行文字化后流传下来的学科传统,或者是对早先留下的那些文字表述下的观点的研究和讨论。

    想到一句绝妙的证明:好像是一个小故事,说贝多芬(还是另外哪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回答一位听众在演出结束之后问他“请问您的作品是什么意思?”,他说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弹了一遍。对方以为此中有误解于是又问,他的回答不变。因为“它的意思就是它本身”。


    3. 也许放下“煞有介事”竖着耳朵听,反倒更能听到音乐之本意。

    设想一个没有经受过高深的花花门道教育过的人,比如一个田间的农民,他听到一些声音的组合,觉得它让自己舒坦,完全不知道这东西的来头,也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它,用怎样高雅的名词称呼它,用怎样复杂的解说去诠释它,—— 他只知道它和自己的关系,它进入自己耳朵之后在自己心中产生的激荡。

    事实上,他很有可能比任何一个煞有介事拼命张开耳朵生怕错过伟大作品里隐藏的宝贵密码  的专业人士,更听到了音乐它的本意。


    4. 一个副带效果是:当心情不好,听什么都仿佛带刺儿的时候,对于它,因为没有字儿,想讨厌都抓不到把柄。

    今天早饭前想到的:

    不像任何其他以听的方式摄入的信息。其他的那些,因为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形态,所以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你所带的(心情状态等的)透镜的曲视。比如对于有歌词的歌,当你的状态带着敌意的时候,听舒缓安静的嫌它矫情懦弱,听欢快的讨厌它没心没肺,听尖锐刻薄的会鄙视它狭隘耽溺…

    而对于没有歌词的,你想讨厌它,都抓不到把柄。

    —— 于是你就被它安抚的大手息慰下来了,恬静下来。(其实当然应该是“平静”这个词后面接用“下来”,但最近经常觉得“恬静”更合适,因为加了种很淡的向上和甜、亮在里面)


    5. 对入静有帮助,舒服得就像毛绒靠垫。

    听它好像对“气”有好的影响,昨天如果不是把时间都用在听它上,而是用来听别的,或者做别的事情,应该脑袋会在紧张活跃程度上至少有一定的增加,会更累。

    因为听它,取而代之的是,就像把脑袋放在平静延绵的河流上,少有突起急促。

    因为它是直接作用于感官,效果直扑感官,所以它带来的舒服感觉可以类比于毛茸茸的靠垫,这种感觉的“舒服”属性的判断,是不经过任何中介的。好听(不是符合某种模式性中介的好听,比如“酷”、“高雅”等),听着舒服。


    6. 古典音乐因为其创作年代而自带的“年代感”似乎本身就颇具分量,但也许这并不应被战战兢兢地理解为:其中一定有某种高深莫测的甚至类似于哲学层面的意义在后面。

    也就是说在现在流行音乐出现之前,当今我们所说的古典音乐在它的当时时代,就是人们(当然也大概只有上层阶级)所听的(日常)音乐(的一种)。写作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们,也自然不会被认为因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在现在看来,有一种高贵典雅意味、复古韵味的艺术形式——而在某种神秘的觉悟层面必定有任何更高的段位。

    所以呢,当现在的人们怀着作为一个,对古典音乐完全的门外汉的心态,战战兢兢地试图接近它的时候,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听【懂】而感到惶恐和挫败,其实大概也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它们实际上,本来就(只)是音乐,是一种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期待能够使人听了感到欢欣鼓舞,或忧郁沉重,或者其他各种作曲家想传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把它类比于文字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任形式的表现产物的话,它在很多时候可以被类比于心情随笔,而非宏大论述(需要读者去潜心挖掘它背后所生长的一切思想意义)。

    但是当然,就像文字创作中的文体和不同文本之间,所表达的,迥然各异的主旨一样——不同音乐的创作和它所具有的意义和属性,也自然是各有不同。

    总之,我写这些基本上还是旨在破除,我自己在不多天前——在还从未在    「自己的认知壁垒被打通」之后,亲耳听过任何的古典音乐的时候——在那之前的颤悠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并且是让自己处于没有理由,没有必要的低位、仰视位置。

    15.04.13


    日记原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茧中日记」古典音乐?靠靠近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hd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