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学习的“直叙”,这一篇我们学习“倒叙”。我想问:已经有了“直叙”,为什么还要有“倒叙”?
写作的神奇就在这里,有的时候“直叙”很平淡,一旦变成“倒叙”,文章立刻就出现了精彩。比如,“如果秀英肯嫁给我,我要结婚了”是一句很平淡的话。倘若倒转过来:“我要结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给我。”立刻出现了精彩,因为有了明显的“起落”。“我要结婚了!”是肯定的口吻,是“起”。下面紧接出现的却是假设,原来八字还没一撇呢,是“落”,接着是无声胜有声,又是“起”。
“倒叙”除了有“起落”,还会有感觉。比如,“人与人的交往多半是肤浅的。”倒过来写就是:“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人与人的交往是容易的。”立刻感觉就不一样了。
“倒叙”除了有感觉,还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祈祷在先,抽烟在后,牧师肯定认为祈祷时是不能抽烟的,因为那样就太不虔诚太不专心了。“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祷告?”抽烟在先,祈祷在后,反过来之后突然变成了心不在“烟”,这时不专心反而是好现象了。
就是这么神奇,比如,无名英雄——英雄无名;风霜雨露——雨露风霜;三长两短——两短三长。短短的、一样的几个字,只因调换了位置,就有了不同的滋味。
“倒叙”其实是对“直叙”的补充,必要时简单的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却能起到奇效。所以,我们就需要学习和强加练习“倒叙”。“倒叙”有这两种方式:
1)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比如,写了一篇日记,从早写到晚。如果反过来,从晚写到早,可能你会发现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还有,报纸上的新闻稿,大部分都是把整件事倒过来写。先写最重要的结果,然后再层层补充和分析那些次要的情节。
2)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这种写法应该是最常见的。写完一个小结果的情节,简短回忆一下,回忆完了再继续原来的情节,随着情节的发展,再倒过来写一部分补充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情节。一旦情节有了曲折,也就有了起落,有了起落才能吸引读者。倒叙是直叙的变化、调剂,倒叙不需要很长很长,尽量不要超过整篇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当然也有可能会有特殊的例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够使用“倒叙”,如果素材本身就有缺陷,“倒叙”也难以补救。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摆脱限制,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比如多使用“观察”去补救,等有了素材,最终还是应该尽量多使用“倒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