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搁置一下昨天留的尾巴,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谈一谈这几天对自然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和王先生聊过想积累素材做一个关于生活中的博物学的公众号,他对受众群体的数量表示怀疑,也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接触的好友中很多都是得到圈的,看看专栏的订阅数就能看出来,热门的除了心理学都是带着点成为精英的成功学的成分的。几个月前的我也是这样一个存在知识焦虑的“上进青年”,因为抑郁症慢下来生活,因祸得福,依靠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渐渐获得了自我疗愈,所以博物学对于我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开始考虑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世事洞察皆学问的人生乐趣。
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地质学教授,外公是食品工程的高工,童年有很多时间是跟着爷爷认识各种矿石和地理风貌,或者是在外公的实验室玩小实验做做果脯配配雪花膏。特别是爷爷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小时候不怎么认字,是他陪我读完的《青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科普书籍,也会陪我观察书中讲的自然现象,这些言传身教在我年幼的记忆里播下了自然科学的种子。小学到初中陆陆续续养过荷兰鼠、刺猬、鸭子、蚕、金鱼、兔子和画眉鸟,照顾动物,观察习性,甚至在动物死后解剖观察死因,很多年后我已经记不起当时生活中的其他琐事,但是这些与动物相伴的细节还是历久弥新。初中时,遇到了很好的生物老师和化学老师,因为爱好也和两位老师的关系很好,放学后会到实验室看老师珍藏的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小的生物,从花店买来每一种花研磨选择合适的种类做酸碱指示剂,凡是动过手的知识总是印象深刻。家庭环境和学校风气都相对宽松,高中时把书房和卫生间改造一下,建了属于自己的化学实验室,课余时间和化学吧上的好友切磋,玩了不少有意思的实验。这些经历对我而言是莫大的人生财富,不仅仅是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更重要的是对世界葆有一颗好奇心,也会对现象有着想深扒一层的冲动。
很多人会质疑,学习博物学有什么用,的确不像仕途经济的学问会有升职加薪的功用,也不像人情练达的学问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博物学的意义对于大至我们人类历史小到我们自己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往大了说,是祖祖辈辈对植物的观察和归纳,才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维系健康的药物;是对星辰大海的好奇和探索,才有了我们当今的科技发展;往小了看,对于博物学知识的积累可以让我们少轻信几条朋友圈里的谣言,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多一分理智和清醒。对我们而言,能读懂超市货架上的配料表,可以在药店里选择对症的药,认识公园里的一花一木,如此种种难道不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吗?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选择并给以合理的解释,这也是自信的一种表现。
早起回顾了樊登读书会中喜欢的一篇“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想明白博物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于孩子而言,传统的教育的确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但是对软知识的积累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我们可能对欧姆定律很了解,却不知道怎么延长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离开校园,那些能用分数衡量的知识大多数已经没有用武之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很难想象应试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只有好奇心才是我们热爱生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我想我们当代的国人缺少一门必修的博物学的课程,缺乏应试之外知识的积累,知识产生思考,思考产生行动,这一切的起源都来自于脑中的概念积沉淀碰撞产生火花。有一个值得欣慰的消息是今年开始科学课程引入了小学必修课,我想种子已经种下,开花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