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依我的观察,人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正如鲍勃迪伦的歌中唱的: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Yes,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一个人要倾听多少次,才能听到人们的呼喊?
Yes,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他才知道, 太多的人已经死亡?
比如我一个朋友,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公司也能做到一个多亿的营业额,善于开拓客户,善于与各类人建立关系,与外部的人交往,因为他自信、豪爽、出手大方、善言辞、有文采、能喝酒,往往得到朋友的好感和好评。
但是和公司内部人交流,却往往没有耐心,觉得谁都不行。公司也快二十年了,基本没有培养几个有能力的下属。因为希望公司快速发展,也了解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都是名校毕业,因此也要求人事部招聘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生。
他从事的行业本来是很普通的制造业,利润低,其实对于名校毕业的学生其实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他曾经尝试用高出同行业一倍的高工资招聘过将近三十个名校毕业生,全部阵亡。这些人往往工作三到六个月就会提出离职。朋友每每都以为是现有员工不能容下新来的员工,其实真实的原因是这些名校生之前基本都是在正规大公司工作,来到制度流程不规范且人员素质不高的民营企业,往往不能很快融入,自己在大公司的那套制度流程也很难短期推广,导致不能很快出成绩。
朋友作为公司的老板,每次来一位名校生,就会全权交给对方来管理,自己当甩手掌柜,他不懂得怎么帮新入职的员工融入公司,不懂得为新员工设立合理的目标,也不懂得辅导和监督;几个月的蜜月期结束后,朋友就失去了耐心,刚来的时候把名校生捧得很高,现在会贬得一文不值。几年下来,本来由一帮普通的大学管理的公司还盈利,因为频繁更换名校毕业生,公司制度文化流程频频被打断,公司连年出现亏损。
这样的轮回反复出现,朋友执迷不悟,说死也要死在招聘名校生的路上。
到底吃多少堑才能长一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