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抓取
对信息应进行有效筛选,生物学家只会将最为稀有的物种进行保护,对于每个个体来讲,价值高的信息因人而异。于是,在信息爆炸中,只记录下震撼自己,触动自己的信息已经足够。这些触动的信息正好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处于自己舒适圈之外,但是在非舒适圈以内的,这样才是真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在寻找触动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优化自己的笔记记录能力,还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痛点与感情所需
推荐抓取的信息:
外部信息:
亮点:书籍或者人的富有见地的段落
引文: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书签和收藏夹:迎合你个人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帖子的链接;
语音备忘:在移动设备上录制的备忘信息;
会议笔记:有关会议或电话沟通内容的笔记;
图像: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照片或其他图像;
启示:参加课程、会议或演出时取得的收获。
内部信息:
故事:你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无论当事人是自己还是他人;
见解:对于某一话题的浅显认识或深刻领悟;
记忆: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
反思:记录在手册或日记中的个人思考;
冥想:随机浮现在脑海中的所谓浴室灵感。
不推荐抓取的内容:
涉密等敏感信息(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
特殊格式信息,比如画作、影视等(不方便调用)
大体积信息
需要协同编辑的信息
信息抓取方法:
十二个兴趣问题抓取法,来自于查德·费曼:
第一步:罗列出一系列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步:每当听到、学到某些新发现或者新技术时,就用这些问题进行测试,看看是否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随着时间流逝,一定有附着于这些问题的信息涌现
第三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产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诉诸于本能的好奇心与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耗费脑力地去挖掘,很明显前者更加省力有效。
去随时随刻计算重要性,实际上,计算重要性在第一步就已经决定了,以后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是无法用重要程度的指标进行筛选信息的,因为我们做事的时候,就是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如何避免信息泛滥
在确定要抓取信息的类别之后,需要对其效用进行排序
因为信息的价值密度分布不均,只选择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
请不要整章整章地拷贝书中的内容——只摘抄部分精选的段落即可;不要整篇整篇地照搬访谈记录——只保留部分精彩的桥段即可;不要整页整页地保存网站数据——只截取部分有趣的内容即可。优秀的博物馆长对于纳入馆藏的作品是极度挑剔的,你也应当这样。
提取数据的四大标准
第一,是否有启发性(灵感,客户反馈)
第二,是否有用(统计信息,参考消息,研究发现,实用图表等)
第三,是否独特(个人观点,念想,发现,思考,记忆)
第四,是否新奇(针锋相对的观点,与自己相冲突的观念)
终极标准:是否引发共鸣
原理:挖掘潜意识处理(把出处等细节信息也抓取,可以更好溯源,如原文网址、文章标题、作者或发布者、发布日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