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爱断想

父爱断想

作者: 杨寿良LeonardYang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19:03 被阅读0次

        何谓父亲?

        也许人们认为问这个问题是很弱智的。连小学生都知道,父亲,就是爸爸,就是爹,就是给孩子生命的男人。规范地说,就是“某人直系血统的上一代男性”,因为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子女可以选择生活,却无法选择父母。似乎在很多人心目中,父亲既然是天然的,就不需要去学习如何做父亲,也谈不上会不会做父亲。不少做父亲的,不仅这样想,甚至会将子女当作自己的财产,甚至将生养子女当作自己的恩惠,倘得不到子女的服从和孝敬便勃然大怒、伤心不已。不认为自己做得有什么不好,甚至觉得只要将孩子养大了,就是莫大的恩典,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可以要求孩子拿自己的所有来回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区分两种父亲的概念:一是生物学(或者生理学)意义上的父亲概念,一是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父亲概念。

        先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父亲只是生命种子的提供者,人们歌颂母亲与母爱,便首先因为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哺育孩子的漫长而持之以恒的勇毅。

        正如鲁迅引述的那句话:“路粹引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当是话糙理不糙之论。从一次欢爱到一个纯洁可爱的生命的形成,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总让我们的道德有些小小的尴尬。可是,也正是这样的尴尬,使我们不能忘记生命的本真。赋予孩子生命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次欢爱的结果,这种赤裸裸的事实就如同孩子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的事实一样,让我们意识到:做父母是动物尚且会做的事情,不是值得我们为此夸耀的功绩。至于那些连“乌鸟之情”都没做到的人,也只能说是连禽兽都不如了。做父母,给孩子生命,让孩子存活下来,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系列工作,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其实没有功德可言。

        有些父亲会因为子女的优秀而夸耀:“这才是我的种!”我对这样的父亲其实很反感。孩子的优秀并不是因为生物学的遗传,在很多情况下是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发展的。我在为“长江后浪推前浪”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希望这种为后浪们发出的感慨源自努力进取而最终被后辈赶超的父亲们的内心,而不是出自那些只会拿孩子的成就做自己夸耀资本的父亲们之口。

        再说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

        “养孩子”,是物质匮乏时期最为艰难,也最能体现父亲价值和力量的行为。那个时期的父亲,往往会因为养活了一个或几个孩子,使之长大成人,而自豪不已。这种自豪,一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二是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踏实了。在上几代父亲的观念里,“养儿防老”,是养孩子的动力,也是目的。所以父亲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施恩者的身份,儒家论“孝”,主张“无违”,就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子女需要对父母“感恩”。——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了,就得听老子的。听了是孝,不听就是不孝。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如何使孩子有正常的心态和生活本领,就都不是父亲们关心的事了。

        经过多少代对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认识与践行后的提炼,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可以被归为四个字:“严父慈母”。在人们心目中,父亲照例该是严厉的,通常可以随意执掌父亲或者父亲的父亲们制定的家法来惩罚孩子,体现法和理性;而母亲通常是慈爱温情的,不讲原则只讲小爱,体现情和感性。这种归类有其极大的适用性,而这种适用性又反过来强化了认同这种归类的父亲们的行为,使这些父亲做得更像这一类的父亲。

        之所以很多父亲与孩子的感情、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其实跟缺少肉体上的接触和精神上的交流有关系。事实上,人们也认可了父子间的这种远不及母子的亲密感。一个忽略孩子、长期让孩子缺失父爱的男人,人们不会怎么指责,甚至社会还会把那些舍小家而忙于工作和社会事物的父亲标榜为出于政治或其他利益需要的宣传榜样。而对于一个如是做的母亲,社会则不会这么宽容。换现在人们的普遍看法:一个严厉、粗心、对孩子缺乏教育的父亲,是再正常不过的父亲,一个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母亲,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母亲。而如果一个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一个母亲对孩子疏于管教和照顾,则是怪物一般了。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结果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对注重孩子知识、能力、兴趣的培养渐渐达成了共识。这种转变是从种田模式(农业时代,以养活为目的的物质性的“养”孩子阶段)到心田模式(工业时代,重视心灵培育和潜能开发的精神性的“育”孩子阶段)的跨跃。

        在这两个阶段跨越的过程中,有些父亲承担了对孩子的“育”,更多的父亲,则依然停留在“养”孩子的层面上,忽略或者无法适应“育”的重担。意大利的心理分析家鲁伊基•肇嘉(Luigi  Zoja)在《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一书中揭示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成长、生活的。父亲的缺失不仅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

        现在,父亲的责任,当它还没有完全消失时,趋向于被简化成纯粹经济上的条件,而父亲的心理也倾向于萎缩成单纯的男性的心理。这一退却导致文明的流程被截断,正如20世纪的独裁专制截断了文明之流一样。[1]

        所以,越来越多的父亲只将自己看做家庭经济来源的提供者,也因此高高在上地成为家庭的“暴君”。他们可以随意对妻子和孩子发脾气,可以忽略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成长,可以任意侵犯孩子的自由和尊严。在很多时候,严父的另一种称呼就是“暴jun”。他们甚至会把温柔、体贴的交流和表达看成母亲的职责,或者看成是老娘们儿的事,不屑于去做。鲁伊基•肇嘉同时指出:“那些‘可怕的父亲’本身就是父亲危机的特殊表现,在这个程度上,他们通过将自身转变成强有力的、暴jun似的国家的父亲,而尝试着去缓解这一危机。”[2]我坚信那些趾高气扬的官员,在家里一定是不可一世的父亲,断不会对孩子施以温柔平等的教育。我们也因此经常能从那些家庭优越的孩子不可一世的脾性中看到其父的影子。

        我认同鲁伊基•肇嘉将真正意义上的父亲身份与生理的父亲加以区别。鲁伊基•肇嘉说:“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而生理的父亲身份并不足以保证其存在。”因此,鲁伊基•肇嘉主张:

        父亲的身份必须被宣告和创立,而不是在孩子出生的那刻便得到展示,它必须在父亲和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3]

        这一主张,对很多的父亲是一记不小的打击。现在父亲们缺少的,正是与孩子建立关系的充满细节和乐趣的过程。而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把这个过程当成了负担或者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又有多少“父亲”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呢?

        鲁伊基•肇嘉揭示出的我们这个时代“父亲的缺失”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方面启发父亲们重新发现、寻找并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也会对即将做父亲的男人们提供借鉴和启发。正如鲁迅所说的:“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审视父亲(甚至母亲)角色的意义,还在于发现父亲缺失的状态的同时,留意出现“一元化的父母”(unified parent)。这种“又当爹又当妈”的身份,不仅是对父亲缺失者极大的讽刺,也是一种无奈而心酸的自慰。父亲身份的缺失由浅层的隐身到深层的缺失,不仅会使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可有可无,更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的父亲,能带给孩子很多的快乐和收获,使孩子的一生受益。而失职的或者缺失的父亲,则必然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生理意义的父亲,只做到了繁衍人种,心理与社会意义上的父亲,却要尽到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

        孩子的性格、个人生活、职业的选择、工作角色、人际关系、事业发展……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父亲,不仅包括生父,也包括继父,是指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男性”[4]。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斯蒂芬•波尔特在他的《父亲的因素》一书中探讨了父亲的类型,以及从幼年开始父亲的形象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我得知原来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影响了我们的一生!父亲对待孩子的观念、方式、做法,这些体现出的父亲的类型,都会对孩子的人生发展、职业、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The Father Factor:How Your Father’s Legacy Impacts Your Career,似乎更能揭示这一论断)我们不必担心优秀的父亲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是更担心那些不称职的父亲如何影响了孩子,甚至耽误、毁掉了孩子的一生。对不称职的父亲的分析和指责的积极意义在于对更多做父亲的人的警示和借鉴作用,同时也指明一个优秀的父亲,就是一个拒绝不称职和不合格父亲之作为的人。

        斯蒂芬•波尔特所举的例子中说:  我一直想要寻求父亲的认可,但是我却很少如愿以偿。现在与同事和客户相处时,我仍然想得到这种认可。这简直成了恶性循环:我很想得到父亲的支持,但是又知道自己无法如愿——因为父亲根本不是那种人。[5]

        一个对孩子缺少赏识的父亲,也许是传统意义上合格的“严厉”的父亲,但是却不是一个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父亲。斯蒂芬•波尔特说:“作为事业方向的基础,父亲因素在有意或者无意间主导了你的事业选择和发展,影响着你追求卓越的能力,以及你建立有意义的职业关系的能力。而父亲的教养方式则是形成你事业中的父亲因素的模板。”[6]

        他还指出:“缺少父爱并不是引起孩子的职业问题的惟一原因。父子关系存在问题、关系紧张或者父亲的愤怒和失望,会影响职业选择、同事关系等方方面面。”(第7页)

        他用了5章(第四­­—第八章)来探讨父亲的养育方式(苛求成就型、定时炸弹型、消极被动型、缺席型以及良师益友型)对孩子工作风格、人际关系、行事准则等的影响。而“良师益友型”的,则是他认为最优秀的父亲类型。

        我想列举一些他的观点:   

        ◇父亲在情感上对子女的支持和关怀,会提供孩子应对各种压力(包括职业压力)的内在力量源泉,他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应对压力的技巧,使孩子自如地面对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 (第15页)   

        ◇如果在你年少时父亲总是消沉抑郁、对你忽冷忽热,或者心烦意乱、不表露出他多么重视你,你就会将自己不被需要的感觉内化。以后它们会不断浮现,让你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你所做的没什么重要。成年后,你仍会因为自己不值得被重视而心怀羞愧。 (第31页)  

         ◇除了事业之外,你的婚恋也常常受到父亲因素的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父亲的特点相似的爱侣。……你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潜在的情感纽带、行为模式、事业阻碍和事业上升的阶梯等,都可以回溯到你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上。 (第60页)  

         ◇关注孩子的外表和取得的成绩,是这种类型的父亲养育子女的两个特点,他们常常被称为“苛求成就”的人。……如果孩子认识到,在父亲的价值体系中外在表现(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好)和成就被放在首位,这很快就会成为引导她的人生发展的力量。孩子会开始重视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不论在任何年纪,想要这样的孩子注重诚实、爱、希望、同情等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品质,都是非常困难的。 (第61页)  

         ◇(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怒气,不管是对孩子、妻子、同事还是整个世界。他们总是大喊大叫、随便发脾气,生长在这种不可预料的情绪环境下,年幼的孩子会感觉很恐慌。 (第76页)   

        ◇消极型父亲的影响就是,子女们没有能力用情感语言来表达和解释他们的价值观、想法和感觉。在生活和事业上,这种情感阻碍对所有年龄层的人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96页)  

         ◇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是完美的,但是他对子女们的情感状况和情绪变化非常敏感。因为对孩子情绪的恰当反应,形成了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对所有有效的养育方式(它们也会转变为管理风格)来说,核心的基础是把子女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关注,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某个特定行为上。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纽带,不要只关注他们的某个负面行为,而要持续不断地向孩子传达信息,让孩子知道他们对你很重要。正确的关注能够让双方敞开心扉、没有干扰地进行沟通。这是孩子们建立起对世界、对身处之地的积极感觉的基础。 (第127页)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比他/她实际上被爱程度的多少更为重要。孩子们会基于自己感受到的爱和关怀,自然地培养其一种安全感。 (第127页)  

         ◇(良师益友型的父亲)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需要、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人,让孩子做出包括事业选择在内的种种人生选择。向孩子们提供言语和非言语的支持,帮助孩子们发展个性、培养自信,成为这种父亲的乐趣和习惯——他们能够理解在孩子的人生各阶段给予情感、精神和心理上的回应所具有的价值。(第128页)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关于父亲养育方式的类型划分以及各自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想强调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不容忽视。如果一个男人愿意表白自己是爱孩子的人,希望成为一个好的父亲,那他完全可以从这些语句以及这本书里汲取营养和启发,思考如何给予孩子怎样的影响,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和人格健全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

         斯波克博士在他的《斯波克育儿经》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认为:不要在意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的数量,而要在意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的质量。这是说给那些总认为没有大量的时间陪孩子而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心安理得地交给母亲来做的那些父亲们的。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全心力地陪孩子一段时间,远比与孩子天天在一起却不闻不问要有价值得多。任何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程度,都要比他实际得到了多少爱,要更重要、更有意义。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做父亲的都愿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姿态来重新审视自己做父亲的对与错、合适与不合适,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做父亲的,对这种探讨感到无聊和厌倦。当你为自己的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时,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是透过孩子在爱自己呢,还是在无私地希望通过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而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



[1]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383-384页。

[2]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384页。

[3]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9页。

[4]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3页。

[5]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页。

[6]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页。

                                                                         【阿良,载于《夜之华:阿莨小语》】

相关文章

  • 父爱断想

    何谓父亲? 也许人们认为问这个问题是很弱智的。连小学生都知道,父亲,就是爸爸,就是爹,就是给孩子生...

  • 长篇连载《生命断想》

    《生命断想》[https://www.jianshu.com/nb/51545373]长篇连载:生命断想[http...

  • 2019-02-13

    初冬断想

  • 断想

    断想 驿外断桥边 我想象着梅花开落 寂寞开无主 我想象那梅香逸出梅园 我不断断想 想象着什么 想象什么 都是断想 ...

  • 祝老爸节日快乐!

    《父爱》 ――(原创) 父爱是严肃的, 父爱是温和的。 父爱是严厉的, 父爱是温顺的。 父爱是严厉夹着宠爱, 父爱...

  • 秋天的断想

    秋天的断想 文/静...

  • 我的父爱在哪

    我的父爱在哪里? 父爱在阳光下, 父爱在冷风中, 父爱在田垄间, 父爱在星光里…… 父爱盈满天地, 父爱痛彻心扉。...

  • 断想

    文/两只兔牙 也许我们是配位键 你提供电子对 我只有空轨道 你默默地住进我的心里 我想,管他呢 反正我们是共价键 ...

  • 断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应该是一种不错的状态吧。

  • 断想

    如果你 愿意和我一起过粗茶淡饭的生活 那就来吧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爱断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ry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