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蝉联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0年的奇书,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他得到美国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还受派遣到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取得卓越成就,被美国心理学界誉为“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
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特殊的职业生涯,成就了斯科特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概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并引发了全球受众对于人类心灵成长的探索热潮。
《少有人走的路1》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的主旨是将人的成长之路,心灵的进化和成熟的道路。人生之路在每一个人的脚下,凡是生而为人,无论如何终究是行走在路上的,可为什么斯科特要指明这是“少有人走的路”呢?少有人走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路?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理年龄和岁月有关,而心智成熟的旅程则是孤独的个人修为,这是一条少有人行走的路,用周国平的话说这就是:在心智成长的朝圣路上,“灵魂只能独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6862/ea4d0984e45737f7.jpg)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日变老,可真正做到心灵与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人却并不容易,这就是本书作者斯科特尖锐指出的“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有人说,这是一个科技和文明爆发的时代,然而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却比比皆是:
年轻人拒绝长大,沉湎在童年,众目睽睽之下吮吸奶瓶喝水;
仿佛巨婴一般停止生长,躲在父母的庇佑下成为啃老一族;
应届毕业生对于社会竞争恐惧,通过选择考研、考博或者留学,逃避社会和职场的责任;
日本的不婚不育文化开始盛行,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热情空前低落;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两手一摊,把责任归咎别人,而自己始终不愿承担问题等等。
甚至有些人已进入人生暮年,依然带着童年和原生家庭的阴影,无法释怀内心心结,带着遗憾度过一生......这些现象如此普遍,仿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却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集体心理障碍。
这并非是健康人生和健康生活应该的样子,也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斯科特通过《少有人走的路》呼吁要回归到心灵的本来面貌,让人生的旅程变得更加精彩,就必须要化解这种问题,用一种强大而深刻的力量,帮助自我的心智实现成长,从而更好地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化解种种困难,实现健全而圆满的人格塑造。
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必须必须要选择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一、人生八阶段
那么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究竟有多长呢?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心智之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
1、婴儿期(0-1.5岁):人类生命的开始,人生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信任与不信任,如果在旅程的一开始,就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将要实现的目标是获得希望、理想的品质;
2、儿童早期(1.5-3岁):童年时代,是对一生影响最深的时刻。个体的人将在旅途中学会对自我身体的控制,逐渐获得健全的自我意识,他将主要面对自主与怀疑的挑战,培养的人重要品质是意志力;
3、学前期(3-6岁):这一阶段是人形成主动性的重要时期,如果有人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幼儿将建立更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4、学龄期(6-12):开始踏上介绍教育的求学之路,为初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这个阶段人类内心最大的危机来自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大于自卑,人获得“能力”的进步;
5、青春期(12-18岁):人类渐渐进入生命中最为绚烂的旅程,自我同一性的角色混乱带来“少年维特的烦恼”,而随着对“自我”的进一步发现,人类获得忠诚的品质;
6、成年早期(18-40岁):随着生命的递进,走入人生的盛夏时节,在密集的社会关系,体验着各种亲密与孤独,如果自我认同牢固建立,这一段旅程将收获“爱”的关怀;
7、成年中期(40-65岁):人生之秋,春华秋实,人生的风景呈现金黄色的成熟,这一阶段人们将克服生育与自我专注的考验,在承担责任中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旅途即将走向终点,人在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中,探索面对生命的另一面,勇敢面对死亡,调整大于绝望,人类将得到智慧品质。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与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不谋而合,从生到死,从起点到达终点是人之为人的的宿命。
但是,却有两种选择:
一条是面对冲突和挑战,消极放弃,这或许一条人来人往比较拥挤的道路;
或者选择一条,直面人生冲突,不断提升自我的路,这一路有崇山峻岭,也有柳暗花明,有独自前行,也有爱的相伴,一路同行,直到人生的终点,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就是路途中的路标,它绵延人的一生,当我们走过这一段旅程,一路踏遍山山水水,经历不同阶段的不同风光,同时又能全然实现每一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克服这一阶段的人生困惑时,人生的意义也就水落石出。
二、四种方式让自己长大
1、自律(自律可以解决人生问题)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斯科特认为,自律是内心获得强大力量,帮助心智成长的重要力量,它是行囊中的日常口粮。包括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和“承担责任”是自律的核心。“推迟满足”就是要学会先苦后甜,通过内心纪律抵御住不成熟的诱惑,学会对自我意志的控制,并内化为一种习惯。
缺乏自律的人往往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人生旅途荆棘丛生,忽视问题的存在或者等待问题自行消除,是消极无助的行为,我们必须依靠自律的武器,以强大的意志力打败人生路上的“饿狼”。
这四条原则真要实践起来,非常艰难。尤其“保持平衡”这一点,“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这实际上是对前面三点在把握上的一个总原则——凡事总要有个度,不能矫枉过正。
2、爱(爱能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
面对问题已经不轻松了,而要解决问题,实现自律就更加痛苦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能自律呢?斯科特·派克道出原因: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这是行囊中的一块高营养又美味的巧克力。
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要懂得爱的真谛,斯科特指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首先,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不一致,就不是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坠入情网失去理智,那是本性而非理智、深刻的爱;
第三,爱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同时也要避免对于他人爱的依赖;
第四,爱是付出和努力,追求回报的的爱并不纯粹;
第五,爱是一种意愿。
作者有个可能会让你跌破眼镜的观点:坠入情网不是爱!原因是,恋爱中的人们都沉浸在一种自我营造的完美幻觉当中。这无疑对爱情至上的人来说,是个打击。但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坠入情网的重要意义,它可以让人们敢于承诺,并在未来走入婚姻殿堂时,为了这个承诺去努力获得真正的爱。
所以,婚姻也许真是爱情的坟墓,但它却是爱的开始:是人们回归理性后相互扶持,共度余生的美好契机。
斯科特·派克强调“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毛病,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3、成长与信仰(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诚如作者所言:“通常,我们对信仰的定义过于狭隘。我们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教堂,也不相信超自然的神灵,我们就会认为他没有信仰。”
所以,今后不要再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了,只要能在生活的磨砺下不断学习,突破自我界限,树立起来的正确经验和认知,就是最适合我们的信仰。这与是否相信某种宗教无关。
谈到信仰,必然也会谈到科学。作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因为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不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每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本质规律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我们以此为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这就是世界观。我们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应当带上信仰,以好奇的心去探索世界的真相,无论远行多么颠沛流离,始终坚持当初的目标,让信仰的作为人生心灵地图上的标识,带领我们走向终点。
4、恩典(恩典是上帝的馈赠)
恩典,在斯科特看来是人类意识之外的天赐良机,仿佛是旅途中的彩蛋,有点像中国人观念中的“风水命运”。
作者将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这股冥冥之中的存在,暂且称为“上帝”。既然上帝都在暗中帮助我们做心智成长的努力,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了人类的进化而努力呢?尽管这是一条充满阻碍,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去探索的成长路。
他坚信人生之中存在上帝恩赐的恩典,只有全然相信恩典的存在,全然接受上帝的眷顾,例如天赋、启示、好运才会相伴一生,不至于错失良机。
当然,这也是基督教徒的世界观,存在着神秘主义和宗教玄幻的色彩,可能很好解释了之前的理论,在这里要我要讲恩典修改成“感恩”。我们在人生之旅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贵人、各种好的机遇,当机会出现时我们应当感恩获得一切,感恩我们每天的成长;当机会没有出现时则安然接受现状。如同著名的日本心理治疗流派森田疗法的八字真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开放之心期待美好的未来,以平常之心接受当下旅程的坎坷,那么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将处处都是好风光。
知道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会是艰苦的过程,但也坚信,我们身后一定会有种无可名状的力量,支持勇敢的人儿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当我们看清这条道路,决定动身探寻人生的意义之时,请负起远行的背囊,请带上足够的武器与食量,陪伴我们一路向前。斯科特已经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为我们打点好行李。
自此书开始,我深信不疑,世间真有奇迹。
PS1:如何需要本书的思维导图,评论区留言,私信发送。
PS2:本书金句
1、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
2、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3、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4、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5、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6、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7、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8、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9、一辈子真的很短,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永远真的没有多远,所以不妨对爱你的人好一点,也对自己好一点,今天是你的枕畔人,明天可能就是你的陌路人,如果这辈子来不及好好爱,就更不要指望下一辈子还能遇见。
10、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11、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12、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要立刻解决,不然他们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但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更为可怕,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13、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14、人生的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15、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16、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
17、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18、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苦难耿耿于怀了。
19、爱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温情脉脉,不是堕入情网,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独立,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儿女,如果你的行为阻碍了他们心智的成熟,那就不是真爱。爱自己的儿女,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勇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
20、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