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和舍友看了部关于中国政治历史的纪录片,然后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事实上,在大学除了特定的研讨会、读书会、卧谈会,基本没有机会能够和舍友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因此可以说,今晚真的是个难得的夜晚啊!今晚主要有两大收获:
一:由思考“国家”所引起的的思考。
“国家”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足以成立一个学科来研究它。其中一点,当我们在讨论国家的社会现象时,不论是讨论中国或者其他任何一个的国家,都一定会有支持派和反对派,因为每个人思考的角度都不一样或者思考的不全面,这时候两派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者,这样才会有存在感。从我现在的能力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思考任何一个话题(教育、民生、文化等等),都只能得到非常片面的观点。在这个时候,我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主流观点,或者阴谋论,或者其他鲜艳的观点吸引(比如上次提到过的《人类简史》)。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思考的难度,或者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一种独特的观点,这种观点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在朋友面前产生一种优越感,好像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
那么我该怎么做?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轻信任何一种观点。这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但也是不知不觉会被遗忘的。比如上次在《人类简史》中看到“现今的世界只是让更多的人过着更辛苦的生活”这个观点时,我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理由就是感觉它很独特。事实上,我应该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吧!
其次,就谈论“国家”这个话题而言,当出现与理想不符合的现象时,在激动的情绪过后,应该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比如当我们谈论“教育不公”时,在激动、愤怒、无奈过后,我们能做些什么?是等着被改革?还是自己想些法子让自己避免受害?或者让更多的人避免受害?
二:当我们在辩论时,我做了什么?
这次我发现自己犯了两个错:
1)当我在辩论时,就某一具体的问题我会情不自禁的把话语权握在手中,就像是罗永浩和王自如在“优酷约战”中表现的那样。具体表现就是,我让对方就某观点说明论据,并且仔细的听他表述,但当TA说完后,我不是对我的观点说明论据,而是对TA的论据提出质疑,这是对方不得不对论据进行说明,直到对方也懵了。所以一场对话下来,我一直让对方陷入的不断解释的循环。
现在看来,一场合理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双方明确话题,各自提出观点,然后轮流说明理由,结束。如果是价值观问题,允许存在两种观点,没有正正确错误之风;如果是是非问题,只能存在一种观点,要么你正确要么他正确。
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双方都很想把对方说服,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一方面是好事,因为能够迫使大脑高速运转来找出更多的理由,但为了说服对方,就会想出各种谬论(如“诉诸权威”、“极端的两难选择”等等,这些就涉及到“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了),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因为这时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想被否定。所以说能遇到会“聊天”的朋友真的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变成一群人在吵着闹着证明自己是对的。
2)当我在辩论时,如果突然产生一个我没有独立想过的话题,我会下意识的去否定对方的观点,或者是否定我以前被告知的观点(事实上我现在99.99%的观点都是被告知的),我会故意把自己摆在对立面。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自己想要不一样,想要在群体里凸显出来。现在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对于是非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于价值观问题,就应该自己先想一想再给出结论,没必要把自己摆在反对一切的位置。
最后想说的是,在大学能够和舍友或者朋友这样激烈辩论的机会真的不多,作为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就应该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自己的追求的向往!
电影《心灵捕手》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