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
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自己却没有想到?
为什么我想到的都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
为什么别人都已经想到了我自己还是一无所知?
……
思维的品质决定生活的品质,思维的高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我们拥有一般的思想,就只能过着一般的平凡和普通的生活。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别样的思路,从而避免陷入窠臼,在少有人的道路上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跳出思维的墙呢?我们先看一个名叫《分粥》的故事:
分粥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这个故事你或许曾经也听说过,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故事能够想到的大致是管理、制度、公平、效率等相关话题。
(2)
据说在初中教材的习题册上,这道题就是一道资料分析题。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想要毁掉一篇美文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列入考试的内容;同样的道理,要想毁掉一个经典小故事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作为习题或者考试题,因为这道题对应着的标准答案足以让一半以上的人感到崩溃,我们为了迎合这样的标准答案,也就只能为自己的思维从此筑上一道墙。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思维跳出原先的墙,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追问,不断地追问,不断地追问,然后不断地思考。
比如,对于《分粥》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先思考这样的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分粥?
2、为什么是人为进行分粥?
3、为什么分的是粥?
4、除了在分粥这件事情上纠结,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5、什么样的情况下,分粥可以不用均等?
由问题1可以想到:
粥对于故事中的七个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歌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粥,让粥变得不再稀缺,人人吃饱之后还有剩余,这样岂不是更好吗?可以想到:分粥背后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由问题2可以想到:
人为分粥其中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不管怎么分,每个人得到的粥都大多是不均匀的,如果用机器来分粥,就可以做轻轻松松到平均啦。可以想到:除了制度外,技术和工具也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
由问题3可以想到:
如果存在其他代替品,比如还有包子和馒头,而且每个人的喜好情况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粥,有的人喜欢包子,因此他们本身可以接受更少的包子或者粥,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满足感。比如对于一个喜欢吃包子的人来说,价值3元的包子和价值5元的粥一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满意。可以得到:丰富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也是节省成本的一种方式。
由问题4可以想到:
粥是不够的,哪怕分的在平均,反正都是吃不饱的,要么继续忍受吃不饱,要么就另起炉灶。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寻找一个资源更加丰富的平台和环境,而不是整天扯皮纠结。可以得到:能够清晰地看清局面比陷入其中挣扎更加有效。
由问题5可以想到:
想让自己吃饱吃的更多,不是遵守规则,而应该是创造和制造规则,比如其中一人拳头比较厉害,具有超强“暴力”,自然可以吃的多;如果文明一点,就是能力越强的人可以得到的越多。由此可以得到:站在个人角度,就是要主动打破平均的那一种状态,凭借自己的过人实力获得更多资源。
(3)
因此,如何跳出思维的墙,我提供的参考建议是:多想。
也就是不满足当下的解释,不断地追问自己一些问题,不断地思考,久而久之,个人的思考力和思维就可以与其他的普通人拉开差距,生活和生命从此具有更多的可能。
跳出思维的墙,横渡生活的大海,去一睹海那边闪动的云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