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我早早起来煮了一锅黑芝麻汤圆,准备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个节日的气氛。生活好了,不愁吃穿,对于吃的东西也没有以前那么的渴望,但是我觉得生活,总得有些节日的仪式感,因为这将是孩子长大后记忆里最甜蜜的童年片段。
小时候,冬至这天,妈妈都会很早很早就起来,做好了一盘的糯米糍,我们姐妹高高兴兴地围在桌边,一起吃糯米糍。花生芝麻的香味,甜甜糯糯的口感,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姐妹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每逢佳节,童年的那份甜蜜,依然在脑海里重播。
记得家里最有仪式感的便是我的奶奶。过年的时候,她一定会帮我买一套大红的衣服,除夕,吃过午饭,便开始煮水洗澡了,洗澡时,奶奶还边念叨,洗干净点,洗去今年的跌跌撞撞,新年迎好运来了!换上新衣服,奶奶还帮我绑上红红的头绳,我便高高兴兴出去找小玩伴们一起玩闹了。
年初一的时候,我们在早餐前,奶奶一定会让全家人围在一桌,先吃斋,然后才吃早餐。最记得斋菜中,有一种便是我们自己腌制的常年食用的咸菜,奶奶夹着咸菜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家都来吃一口,这个长年菜,吃了年年有余,长长久久,再吃几个甜甜的糖果,今年生活便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小时候,总觉得咸菜难吃,还觉得奶奶的话真有趣的,禁不住常常偷笑起来,就是专挑甜的糖果吃。现在想起来,那是过年不可少的仪式,在生活困难的岁月里,忙活了一年,一家人才清清闲闲地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培养培养感情,诉说诉说旧年的收获,新年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年终总结和年头计划。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仪式,慢慢地消失了。现在的年初一,各忙各的,很少坐在一起了。尤其年轻人,晚上和朋友玩疯了,不睡到十点不起床,小孩儿也出去玩了,节日感淡了,感情也似乎没以前亲密了。
当今社会,生活的节奏快了,一些仪式的消失,虽然免去了不少的俗气与麻烦,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有仪式感的生活。正如《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也让我们留了一个仪式的时间感受平常里的珍贵。
仪式感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一个个甜蜜的回忆,它让我们觉得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是有趣的。一个一个节日让孩童的我们,充满期待,充满向住,盼望节日的心情就像等待花开的时刻那样美妙!
仪式感对孩子是幸福的期盼,对爱情里的女人们也是非常重要的。
爱情里的仪式感,更是让爱情之花开得更热烈、灿漫。我想每个婚姻里的女人都会都期待爱情里的仪式感。一件婚纱,一枚戒指,一双红色高跟鞋,随着优美的婚礼曲,你和她款款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每一对恋人,一生期待过的,甜蜜又难忘的仪式吧。情人节礼物,生日的小小惊喜,结婚纪念日的浪漫,这些都让女人们充满着期待。小小仪式,让人久久的回味,情更浓了,爱更深了。
这些看似俗气的仪式,是生活,婚姻的调味剂,一来让平淡的生活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一来是主人对生活的重视,是生活的情调,是把一件简单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有这段话: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
这种心情是心怀仪式感的心情,是期待,是快乐,是幸福的过程。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小王子》)我庆幸我是这里的少数人,仪式感给了我快乐的童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滋味,我也把仪式感植入了我孩子的童年。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节日,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对联贴起来,串串鞭炮响起来。我传承传统,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在除夕那天给儿子早早洗了澡,带他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团圆饭,给他发利是,祝愿他来年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陪他在夜里等候新年的第一声钟声,点燃第一响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陪他一起玩最美的烟花,给他讲过年放鞭炮的故事。
现在儿子还常常问我,“妈妈,快过年了吗?过年我就可以回乡下去喽,过年了又有利是收了,过年了,我要和家里的妹妹去放很多很多鞭炮,还有烟花,过年好好玩哟!”每次儿子问起这个问题,完全沉浸在过年的幸福中,脸上充满回忆的喜悦,一脸期待的神情。
“妈妈,包粽子的那个端午节到了吗?粽子好好吃哦?”被他忽然问起,记忆又拉回了几年前。那年端午刚好回了妈妈家,我和妈妈带着儿子,挎着篮子,拿着剪刀,去村里的竹林摘竹叶,准备包粽子,儿子欢蹦乱跳的模样依稀记得,那刚刚出锅绿色的粽子,飘着的清香,还从记忆中飘来,让人垂涎三尺。
那时儿子摘粽叶摘得欢快,恨不得把竹叶都摘回家去,满满一篮子提到泉水边,用剪刀剪去竹叶柄,用刷子刷干净。儿子用小手高高地撸起衣袖,铺开叶子,沾着水,刷呀刷,刷呀刷,刷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回家。
洗好叶子,把棕绳子挂在一个铁钩上,便端出腌好的五花肉,浸泡好的糯米,花生、赤小豆、香菇等等,开始包起来。儿子比谁都着急,早早搬出小板凳做在那里,不停叫唤:“外婆怎么包,怎么包?教我好不好?”毕竟年龄小,托着粽叶的小手,一松一滑,配料、糯米撒了一地,看他认真好学的样子,却越学越是失败,越抓越途材料浪费越多,最后只好安排他帮我们折粽叶,折成漏斗形,他很乐意接受了,那专注地神气,我至今记得。
每当儿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不断地何我追问什么节快到了吗?谁的生日快到了吗?我知道,仪式感已经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扎了根,长了芽,正在长出幸福的绿叶和美好的花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