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曾经有一位前来求助的女客户,她痛述了丈夫的种种恶习,不但经常酗酒家暴还公然出轨,这样的婚姻生活让她痛不欲生,她也曾想要离开,但婆婆夸她是个好儿媳不想她离婚,女儿虽然向着她,但也不希望自己失去爸爸。
等她的情绪稍许平伏下来,我问她:“先把别人的看法放到一边,我想知道你自己是否想要和他分开?”
她充满迷茫地看着我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离开他,但我无法忽略婆婆对我的好和女儿对我的哀求。你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吗?”
我告诉她,不管是亲人还是心理专家,没人能代替你选择生活的方向,因为没人能代替你去面对选择可能带来的挑战或者快乐。导师的存在价值是带你去看清楚事实,但你必须得自己面对和选择自己的人生旅程。
在后续沟通中我带领她去连结内在的真实,去探索接受,改变和离开的不同可能方案。但是每次到关键选择时,她又会回到婆婆和女儿的关注点上。
她的语言其实暗示了她并不想真的离婚,其原因倒并不是因为她舍不得放弃丈夫,而是她现在已经离不开这个痛苦的情景。虽然她痛恨丈夫的无情,但是她享受着婆婆和女儿在这个冲突关系中对她的认同,这个冲突的婚姻关系反而让她在家庭里获得价值归属,变成了她离不开的心理舒适区域。
她并不是真正愿意从中解脱,离开无情的丈夫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婆婆和女儿再给她心理上的支持,生活会变得没有正义感和方向感,她的生命将会失去“价值”。
她来寻求的或许并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希望为自己的困顿状况找到情感认同,越多的人给予认同,她就可以更加心安理得地继续玩她的痛并享受着的游戏。她到处寻求帮助,只是希望别人能理解她这个“我好可怜,但我没办法”的老旧故事。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陷入痛苦往往也有他们自己不可推卸的原因。离不开痛苦的人往往内在是极度自卑和匮乏的,他们没有自信和力量去冒险和开创新的可能,所以他们紧紧地抓住当前手中仅剩的一点点生命价值,即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也不愿重新审视或放手。一边对抗着痛苦的情景一边享受着自我的认同,这变成了一个相互矛盾的死结,除了他自己,谁也别想解得开。
当一个人只想表达痛苦而不想行动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心理帮助可以介入的时机。就象一个掉进水坑的人,他自己不想上来,你要强行去拉他,如果你自己定力不够,很可能自己也会被拖入漩涡。
如果你也陷入了生活的痛苦,在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的时候,请先连结你的内心,你是真的想要转变,还是只是想要找个人表达报怨并希望得到情感认同。
因为,除非你愿意,没人能把你从痛苦中叫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