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有机会为两个班的学生上同样的课《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拓展练习时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假如坐在这位先生旁边的不是发明家阿切尔而是你,你觉得邮票打孔机能发明吗?
一班学生齐声回答:“能,一定能。”
师追问:“为什么?”
生一:我也会像阿切尔一样发明邮票打孔机,因为这看起来并不难。
生二:我也会像阿切尔一样仔细观察的,我想我能做到。
二班学生沉默片刻,才有几只小手举起。
生一:我认为不能,因为阿切尔是发明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学生。
生二:我们所学的知识还不足,发明邮票打孔机,我认为不能。
接着几位学生都认为自己不能完成此项发明。全班其余学生好像也默认了这种想法。
师追问:如果你们都仔细观察了那人的举动又开动脑筋思考了,你会想到发明邮票打孔机吗?
生三:可能不会,因为我不是发明家。
课后我不止一次回忆起这两个片段,一班学生的自信,二班学生的沉稳,都让我心情无法平静,首先就问题本身而言,答案并非唯一,学生说出两种情况也属正常,但两种答案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班底,而是两个班各执一词,这就说明了两个班学生的差异较大。一班学生乐观自信,但缺乏细致的思考,二班学生踏实沉稳,思考较全面,缺乏自信,即使在教师进一步引导后,还是无法自信的地说:“能!”
另外也说明低年级学生盲从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孩子的思考容易被伙伴或其它人代替,尤其容易被学习成绩好的或自己喜欢的人代替。其次,就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而言,并不完全一致,这应该与老师平时的引导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教给学生思考做事的方法,学生就善于思考。如果教师万事包揽,学生就缺乏尝试的机会。如果教师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就能自信百倍。
总之,学生的成长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克服盲从现象。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我们将不断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