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超越的感觉
某天⼀个⽼同学突然情绪很低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刚去⾯试了⼀些新⼈。
我说,很好啊,感受⼀下年轻的⼒量。
但是,他却感受到莫名的压⼒。
再细问,答案就是:他抛出了⼀系列问题,本以为对⽅会压⼒⼭⼤,不知所措,但对⽅却能有条有理,应答如流。
他反思⾃⼰,觉得要是现在出来找⼯作,恐怕只能碰壁:
• 体⼒已经开始衰退,曾经连续通宵,也能靠⼀罐红⽜恢复元⽓,现在只能垂死病中惊坐起。
• 注意⼒也不如以前,曾经⼀个周六,可以泡在⼀本书⾥;现在⼤脑⾥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待办事项,它们在劝你赶紧停下,去做那些紧急的事项。
• 记忆⼒更是不⾏了,和他⼈交换了名⽚,要不断地在⼤脑⾥重复姓名,才能勉强在下次⻅⾯时不叫错对⽅。
更可怕的是,越来越没了激情。
曾经到⼀个⽬的地,会开⼼地跑到邮局,给未来的⾃⼰寄⼀张明信⽚;曾经遇到⼀家好吃的店,便会⼩⼼地收藏,当作⾄宝;曾经看⼀部电影,会代⼊⾃⼰,感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现在,只想在酒店⾥多睡⼀会,吃饭时考虑得最多的是卡路⾥,看电影会去质疑故事的合理性。
⽽这些状态,在⾃⼰的⽣活圈⾥本是理所当然,但当跳出以后,再看年轻⼈的意⽓⻛发,突然之间便有了对⽐,有了失落。
我想,这是⼤多数职场⼈的常态:既⾯临同龄⼈的竞争,也看到了后来者的追赶。
02 个⼈损益表
但是,⼀旦涉及到「⽐较」,最好的分析思路是:⻆⾊转换。
如果让⾃⼰回归到刚毕业的时候,那时⼜是怎样的状态?
答案是:住在⼩房间⾥,每天考虑的是今天能不能抢到 9.9 元的电影票,是时刻关注着种草的设备什么时候能打折,是遇到⼀个难题不知道找谁可以帮助解决,是想着为什么⽼⼀辈可以在⼏千元⼀平时买到市中⼼的房⼦。
是的,当时有⻘春,也只有⻘春。
⽽在⼯作上,有冲劲,但是也只有冲劲。靠着蛮⼒,堆砌时间,才能勉强完成⼯作。……
以上内容,是本⽂初稿时的样⼦。写到这⾥,我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这段时间,听了⼀⻔财务课。在复盘的时候,突发奇想,画了下⾯这张图: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它的来源是⼀张损益表(也叫利润表),就是我们计算利润的全流程。
在这张图⾥,⾃⼰试着做了⼀些类⽐,并保留了⼀些,删减了⼀些,得到了它现在的样⼦。
具体的类⽐如下:
1.营业收⼊=我们在职场中获得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外乎钱、名和成⻓。
2.营业成本=我们的付出。
这⼀般对应了我们付出的直接精⼒,⽐如为了完成⼀件事⼯作7⼩时。
3.⽑利=个⼈⽑利。
它指代的是我们的额外收获。⽐如⼯作时间内,我们在7个⼩时完成了⼯作,剩下的1个⼩时就是我们的额外收获。
4.管理费⽤=⾃我修复或提升。
为了有效地完成⼯作,我们需要⼀些时间来学习新知、复盘旧有的内容,以及为身体补充能量(⽐如锻炼),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效率。
5.销售费⽤=个⼈品牌。
这个有意思了,当你构建了⼀个良好的个⼈品牌,⽐如靠谱、乐观等,在企业内会更加游刃有余,很多事情便能处理得更加便捷。
6.财务费⽤=⽋的⼈情。
企业的财务费⽤⼤多指的是⽋的债,对应的利息。对个⼈来说,很多事情都会需要借助他⼈帮忙,但这都是⻓期良性往来,我们需要在其他场合进⾏偿还,这部分对应的精⼒就是⼈情。
通过将以上的加减(如图所示),最后得到的就是我们最终的利润。
03 三个延伸的观点
当然,这张图有很多不严谨的地⽅,但可以试着⽤它为刚刚提到的「竞争」,提供⼀个新的分析思路。
第⼀,分析⼀个⼈的付出,我们不能只看表⾯努⼒。
⽐如之前认识⼀个朋友,他在单位每天只⽤⼯作两⼩时,就能完成别⼈⼀天的⼯作量。表⾯上看,他的「成本」(即「付出的精⼒」)很低。
但是,当我仔细了解了他的背景以后,得到的答案是他在业余时间仔细研究了 Excel ,很多别⼈要加班的时间来完成的事,他可以借助 VB 写程序⽣成。
——他的「管理费⽤」(也就是「⾃我修复/提升」)很⾼。
这样对⽐下来,最终的「个⼈利润」与他⼈相差其实并没有那么⼤,只是结构有了变化。
第⼆,后⾯的三个具有⻓期价值,更应该特别关注。
虽然刚刚说最终的「个⼈利润」相差不⼤,但是,这⾥还存在⼀个需要重视的内容——⾃我修复/提升、个⼈品牌、⼈情都有可能形成⻓期价值。
⽐如当那位朋友都 VB ⽔平达到更⾼的⽔准后,这之后不需要再投⼊太⼤的精⼒,也能让直接付出变⼩。
所以,⻓期来看,个⼈的最终利润将持续变⼤。⼜⽐如,当⾃我的个⼈品牌持续深耕,他⼈对你保持⾼度的信任,后续的⼯作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积累的⼈情有了更多的良性互动,别⼈愿意给予更多的帮助,后续的⼯作也就更加容易。
第三,还是从⻓期来看,我们应该追求运营效率,⽽⾮时间投⼊。
对很多企业来说,压倒他最后⼀根稻草的,在于现⾦流断裂。
对于个⼈来说,压倒他最终的,可能就是最终的利润⼩于 0 。在⼯作前⼏年,当最终利润⼩于 0 时,我们需要付出的就是健康,毕竟很多时候,多占⽤⼀些休息时间也⽆妨。
但是,如果岁数⼤了,仍然只能去拼时间,肯定⽐不赢年轻⼈。⽽在其他⼏个变量还不能有效地提质增效,最终的结果就是彻底的溃败。
有了以上三个观点后,我想关于⽐较的答案越来越清晰了:
•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主题,有它的特点。
• 每件事的完成可以依赖的东⻄有很多,可以靠⾃⼰,也可以靠他⼈。
• 随着年龄上去,靠⾃⼰的那部分越来越少,借助资源完成的部分越来越多。
• 所以,没必要因为⾃⼰本身的那部分衰退⽽焦虑,因为其他版块在增多——这是时间和经历带来的财富。
我是尾巴
最后多说两句。
⼈总是这么奇怪,习惯于忽略掉其他变量,只拿其中之⼀来进⾏⽐较。说⽩了,就是思考的⽚⾯性。
就如同⼀个⼈,看了综艺,就想回归⽥园牧歌的⽣活。他只是将⾃⼰⽣活的压⼒与⽥园的安逸进⾏对⽐,却忽略了 Wi-Fi 、交际圈、购物便利性等变量。
⼜⽐如⼀个⼈想跳槽,他只是将两份⼯作的⼯资进⾏了对⽐,却忽略了企业⽂化、⼯作节奏等变量。
如果你看到的是点,就会被点吸引进去。但是,⽣活是⾯,它包括了太多的因素。⼀旦没有理清,就容易被带偏。
如果⽤⼀句歌词来结尾,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有恃⽆恐。
晚安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