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程是老板推荐给我的,叫我春节期间学习一下,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我是怀揣着好奇与期待去听的,梁宁老师抛出了一些概念,我觉得讲得还是很有道理,但总体来说,深度不够,所以获取观点和理念是可以的,并不能获取具体的实践方法。
整个课程从三个维度去进行论述,分别是微观、中观、宏观。而作为产品人,也可将自己按照这样的一个标准去进行判断。
先说中观。梁宁老师的意思就是处于中观阶段的产品人,其实是套路型产品经理。就是经验丰富啦,也有很多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但是缺少一点灵气和想法。但是套路总还是要好好学的嘛,我这里只说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吧。我认为机会判断的章节,还是有很多收获的,至少抛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概念。比如我们判断战略时,会用到点线面体。(个人认为这个不属于中观的范畴)我想到我们找工作不也是如此嘛。
还比如讲到了场景,其实往往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只突出了功能,忽略了场景,这个也是被别人质疑的原因之一吧。为了避免是为了做而做,那就需要拿出合理的场景去说服自己,再去说服别人。场景重要的是能带动用户的情绪和增加互动。这里我想到了一次活动,时间是在春节前,当时大部门举办一个说谢谢的活动。我之前会觉得这样的活动没什么意思,不想参与,感恩的话也说不出口。但就在那个时候,当我看着群里面铺天盖地的@和感谢,自己也被触动了。然后也回想了之前工作的点滴,@了我的领导和我的师父,感谢他们对我的耐心以及带着我不断前行。发了之后,内心还挺感动的,可能是我这个人本质还是比较感性的,也真的是场景带动了我的情绪,要平时,我是肯定不会对他们说这种话的。
再说微观,所谓的套路对我们来说远远不够,也不足以让我们有成就感。成为产品高手,需要有微观体感,就是真实的感知每一个微小的瞬间。所以这门课开篇就讲了同理心,分析了人的心理和情绪。让我想到了阿里的CTO王坚,浙大的心理系出生,研究方向是认知心理,人机交互学习。如此安排,我想王坚博士对场景有着独到的见解,知道在怎样的节点,用户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指导技术。除了谈到四大生物性情绪、潜意识、集体人格以外,还说到了一点去角色化。凭心而论,我比较喜欢说“应该”,不管是这一家公司还是上一家公司都被怼过,其实这个是懒的一种表现,明明可以去确认好的事情,自己在这里想当然的臆测。所以拿出场景,拿出证据来说话。
宏观,就是站在更高层次上了,一些做策略性决定、能打大仗的人一定是具有该素养的。这一模块讲到了创新模式,人人都说互联网好,it行业好,每次内心一万个呵呵。竞争白热化,每一年死伤无数,97%的市场份额被bat占去,绝大多数在抢占3%或者努力被那三巨头收购。拉回正题,所以梁宁老师谈到四大创新模式,其中有一个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这点说明了什么。要想杀出一条血路,你要比别人体验做得好,还要比别人在品牌认知、获取成本、学习成本等方面领先才行。其实真心很难。与其在红海挣扎,还不如寻找增量市场。然而增量市场,行业独角兽就很容易了吗。但我想梁宁想表达的是如果有这样的一些资源、灵感就一定不要舍弃。我现在算是体会到我们老板为什么听了热血沸腾了,说到了他的心窝子里面去了,不管怎么,跨界也是我们现在转换思路的开始吧,这一章节硬生生的给他打了N多鸡血,所以我们现在才这么忙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我觉得整个学习下来,梁宁老师讲得比较杂乱,脉络清晰度不够。anyway,学习了是一方面,有自己的感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甚至会有不同的感悟,坚信!下面附上脑图
产品思维-脑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