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類簡史》赫拉利是Vegan素食主義者

《人類簡史》赫拉利是Vegan素食主義者

作者: 控制壓迫剝削 | 来源:发表于2018-08-20 20:41 被阅读90次

話說,整個華文說書市場利用赫拉利裝逼時,全數迴避書裡大篇幅介紹的野生動物、經濟動物。以下為《人類簡史》第五章 農業革命受害者 翻譯 林俊宏 天下文化出版社

來源: 維基百科

西元前1200年的埃及墳墓壁畫:有一對牛在耕田。

野生的牛群可以自在漫遊, 也有自己複雜的社會結構。但牛隻遭到閹割和馴化之後, 一輩子就只能活在人類的鞭子下、狹窄的牛棚裡, 獨自或成對提供勞力, 既不符合生理需求, 也無法滿足其社會及情感需求。等到牛拉不動犁了, 就只有被屠宰一途。(但請注意, 這位埃及農民也是駝著背在幹活; 這跟牛沒什麼兩樣, 就是一輩子做著有害身體、心靈和社會關係的勞力工作。)

.................

浮士德跟魔鬼交易, 人類則跟穀類交易。但人類做的交易不只這一項, 另一項則是和綿羊、豬、雞之類的動物命運有關。過去四處流浪的採集部落會跟蹤獵殺野綿羊, 也逐漸改變了羊群的組成。

第一步可能是開始挑選獵物。人類發現, 如果獵殺的時候只挑成年公羊、或是年老或生病的羊隻, 對人類來說反而有利。放過有繁殖能力的母羊和年輕的小羔羊當地羊群就可長可久。

至於第二步, 可能是積極趕走獅子、狼和敵對的人類, 保護羊群不受掠食者侵擾。第三步可能就是將羊群趕到某個狹窄的峽谷, 方便控制和保護。最後一步, 就是在羊群當中做出更謹慎的挑選, 好符合人類的需要。其中, 最具鬥性的公羊是人類想控制羊群最大的阻力, 所以第一個就宰牠們。至於瘦小或是太有好奇心的母羊, 也是除之而後快。(太有好奇心, 就容易走得離羊群遠遠的, 對牧羊人來說可不是好事。 ) 於是, 一代一代下去, 綿羊也就愈變愈胖、愈來愈溫和, 也愈來愈不那麼好奇了。就是這樣, 英文才會有一首童謠, 唱著瑪莉有隻小綿羊,而且瑪莉去哪, 牠就跟到哪。

另外一種可能,則是獵人一開始是抓住一隻羔羊來「收養」一下, 在食物無虞的時候養個幾個月, 等到比較沒食物的季節, 就宰來吃。等到了某個階段, 這種先養再殺的規模開始愈來愈大, 有些羊甚至被養到進入春情期, 開始生出小羊來。那些生下來之後最具鬥性、不聽話的, 就會先遭到宰殺。至於最乖、最聽話的羊, 則被饒下小命, 繼續再生小羊。結果同樣是有了一群馴化溫順的羊。

這樣經過馴化的家畜(羊、雞、驢等等)能夠為人類提供食物 (肉、奶、蛋)、物料(皮、毛) ,以及獸力。於是, 以前必須由人自己來的工作, 像是搬運、翻地、磨穀物等等, 許多都開始交給了其他動物。在大多數的農業社會裡, 人類工作的第一重點是種植農作物、第二才是飼養動物。但是有些地方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社會, 主要是靠著剝削利用其他動物為生 : 游牧部落 。

人類擴張到世界各地, 家畜也跟著他們的腳步移動。 一萬年前, 全球只有在亞非大陸的幾個特定地點有綿羊、牛、山羊、野豬和雞, 總數大約幾百萬隻, 但現在全球有大約十億隻綿羊、十億隻豬、超過十億隻牛,更有超過二百五十億隻雞, 而且是遍布全球各地。家雞是有史以來最普遍的禽類。至於大型哺乳類, 除了以智人、後面的二、三、四名就是馴化的牛、豬和羊。從狹隘的演化觀點來看, 演化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在於DNA的複本數量, 於是農業革命對於雞、牛、豬、羊來說, 可是一大福音 。

現代化畜牧場裡的小牛。一出生後立即與母親分開, 關在不比身體大多少的籠子裡。小牛得在這裡度過一輩子, 但他的一輩子平均也只有大約四個月。他這一輩子再也不會離開籠子,不會有機會和其他小牛玩至連走路的機會也遭剝奪; 這一切都是為了避免牠的肌肉運動, 導質變硬。肌肉愈柔軟, 牛排就愈鮮嫩、愈多汁。於是, 這隻小牛第一有機會走路、伸展筋骨、遇見其他小牛的時候, 也就是在前往屠宰路上。就演化而言,牛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動物之一,牠們的基因組會一直傳衍下去。但同時, 牠們也是地球上生活最悲慘的動物之一 。

...........................

不幸的是, 演化觀點並不是唯一判斷物種成功與否的標準。 它一切只考量到生存和繁殖 , 而不顧個體的痛苦或幸福。雖然就演化而, 馴化的雞和牛很可能是最成功的代表, 但牠們過的其實是生物有史以來最悲慘的生活。動物的馴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野蠻作為上, 而且隨著時間, 殘忍程度只增不減。

野生雞隻的自然壽命大約是七年到十二年, 牛則是二十年到二十五年, 雖然在野生環境牠們多半都活不到這個歲數, 但至少還有相當機會可以活個好一陣子。相較之下, 出於經濟考量,馴化後的肉雞和肉牛不過出生幾週和幾個月, 就到了最佳屠宰年齡, 於是一命歸天。(如果養一隻雞只要三個月就已經達到體重最重的狀態, 又何必再多餵好幾年? )

蛋雞、奶牛和提供勞力的役用動物, 有時候能多活上幾年, 但代價就是過著完全不符合牠們天性和渴望的生活。舉例來說, 不難想像牛會寧願優哉游哉在開闊的草原上整天漫步, 有其他牛作伴, 而不是被一個猿人在背後揮著鞭子, 要牠拉車拖犁 。

為了把牛 、 馬 、 驢 、 駱駝訓練成聽話的役用動物, 就必須抑制牠們的鬥性和天性, 打破牠們的社會連結, 並且限制牠們的行動自由。農民還發明各種控制技術, 像是把動物關在獸欄和獸籠裡、套上枷鎖鏈條, 用皮鞭和刺棒來訓練, 甚至刻意造成動物傷殘。馴化動物的過程幾乎總是會將雄性閹割, 好抑制雄性的鬥性, 也讓人類能夠控制牲畜的生育、挑選牲畜的品種。

在許多新幾內亞的部落社會裡, 想判斷一個人富不富有, 就要看他或她有幾頭豬。為了確保豬跑不掉內亞北部的農民會把豬的鼻子切掉一大塊。這樣一來, 每次豬想聞東西, 都會造成強烈的疼痛, 不但無法覓食, 甚至連找路都做不到, 於是不得不完全依賴人類主人。在新幾內亞的另一個地區, 甚至還習慣直接把豬的眼睛挖掉, 杜絕逃跑的可能。

乳品業自有一套方法來強迫動物聽話。乳牛、山羊和綿羊只有生了小牛小羊之後才會產乳, 而且也僅限哺乳期這一段時間。想要動物不斷供乳, 農民必須讓牠們生下小牛小羊, 但又不能讓小牛小羊把奶吸光。所以, 整個歷史上常用的方法就是 : 等到小牛小羊出生後不久, 乾脆就全宰了, 如此一來人類就能霸占所有牛奶羊奶 ; 等到母牛母羊停乳之後, 再讓牠們重新懷胎即可。

聽來殘忍、但甚至到現在, 這種做法仍然十分普遍。在許多現代的酪農場裡, 奶牛通常只能活到五歲, 就會遭宰殺。這五年中, 牠幾乎一直在懷孕。為了維持最大的產乳量, 在分娩後大約60天到120天, 就要再次受精。至於牠的小牛們, 則是一出生沒多久就被帶走, 母的被養大成為新一代的奶牛, 而公的就進了肉類產業的手裡。

另一種方式, 是雖然容許小牛小羊接近媽媽, 卻用上各種方式不讓牠們喝得太多。最簡單的辦法, 是讓小牛小羊開始吸奶,但在奶要流出來之前, 就把牠們抱走。可以想見, 這種方式會同時受到母親和孩子兩方的抗拒。有些畜牧部落過去的做法,是將小牛小羊宰殺食用, 但拿東西塞回空的毛皮做成標本, 再送回媽媽身邊, 刺激牠們產乳。而在蘇丹的努爾族( Nuer )還更進一步,在標本上塗著牛媽媽的尿液,所以這隻假小牛連聞起來也很像個樣子。努爾族的另一項技術則是在小牛的嘴邊綁上一圈刺, 小牛想吃奶就會刺傷牛媽媽, 好讓牛媽媽排斥讓刁吽吃奶。

撒哈拉的圖阿雷格族(Tuareg)養駱駝, 過去會將小駱駝的鼻子和上唇的部分穿孔或切除, 如此一來, 小駱駝只要一吸奶就會疼痛,也就不會喝得太多。 

成功不等於幸福

不過, 也不是所有農業社會都對他們農場裡的動物如此殘酷。某些家畜的日子還是過得相當不錯。像是拿來剃毛的羊、寵物狗和寵物貓, 以及戰馬和賽馬, 常常就過得相當愜意。羅馬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據說還曾經打算任命他最愛的馬——  英西塔土斯 (Incitatus)為執政官。綜觀歷史, 牧者和農民對他們的動物還是抱有感情, 照顧有加, 正如許多奴隸的主人也會對奴隸關心照顧。所以, 君王和先知會把自己營造成牧者的形象, 也就不那麼意外, 他們和他們的神照顧子民的方式, 確實也像是牧羊人照顧羊群一般。

然而, 如果從牛羊的觀點、而非牧者的觀點來看農業革命, 就會發現 : 對絕大多數的家畜來說, 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這種演化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就算是瀕臨絕種的野生犀牛, 比起被關在小籠子裡變肥、等著成為鮮美牛排的肉牛, 日子應該還是好過得多。雖然自己的物種即將滅絕, 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那頭野生犀牛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相較之下, 肉牛這個物種雖然在數量上大獲成功, 卻完全無法安慰那些單獨個體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 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 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研究像小麥和玉米這些植物的時候, 或許純粹的演化觀點還有些道理。但對於像是牛、羊、智人這些有著複雜情感的動物來說, 就必須想想演化上的成功會對個體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在下面的章節還會一再看到, 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之際, 個人的苦痛卻也總是隨之增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類簡史》赫拉利是Vegan素食主義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fr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