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多,听到老母亲起床了,我也跟着起来。
她这两天念叨着要买鱼吃,正好我也想到菜市场去看看。
小镇的菜市场多年前就集中规划到一个地方,位置在镇中心。这个镇因为靠近机场,周边工厂、学校越来越多,现在人口流量也越来越大,一个菜市场能满足需要吗?
听老母亲说,移民街那儿又增加了一个菜市场,但有些偏,人流量没过去,大家还是习惯来这儿。
小镇以前是分逢集背集,双日是逢集,特别热闹,单日是背集,人就少多了。现在已没有明显区别。
我们这一代人脑子里还留有当年逢集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印象,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逢集”是个啥概念。
清早的菜市场,卖菜的人基本都摆好了地摊,买菜的人并不是太多。一路上都是老母亲的熟人,一路打着招呼。
碰到老母亲的一个老闺蜜,也在卖菜。年轻时和老母亲经常在一起做些零碎活,挣点零花钱。她后来和丈夫一起去上海郊区种植大棚蔬菜,挣了不少钱,在省城买了2套房子,那时房价还低。
等孩子们安置好了,老两口又回到家乡种菜,又赶上家乡在快速发展。那么多学校、工厂,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大。
这么早,她的摊位上已经不剩什么菜了。有一个尼龙袋装了满满的茄子,说是给哪个老主顾留的,摊位上还有几个长相丑陋些的茄子,她没有塞进袋子,以次充好,准备扔了,也不卖。
听老母亲说,很多人都认她的菜,也认她的人。老两口也有分工,她主打卖菜,丈夫在家侍弄大棚。生意最好时,她卖完一板车的菜,丈夫还开着三轮车再给她送一车,当天都能卖掉。
这其中一方面是菜的品质问题,他们种植蔬菜多年,经验丰富,菜长得好;另一方面,应该是老母亲的老闺蜜在卖菜时实实在在,不贪不占,能有很多回头客和老主顾。
菜场的蔬菜都非常新鲜,毛豆角都是刚摘下来,莲藕也是白嫩的。看着明显比城里的色泽好看,因为少了长途运输的折腾。
卖牛肉、卖鱼虾的,都是老母亲熟识的,也不用去讨价还价,也不用担心够不够秤。付钱时人家都是主动给抹掉零头不算了,不像城里电脑系统付费,几角几分都付。
不过,像鱼虾之类,价格比城里的还贵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进货渠道正好相反,老母亲告诉我像基围虾这些,家乡没有养殖的,都是从城里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