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数据新闻比赛颁奖会议_后续体会

数据新闻比赛颁奖会议_后续体会

作者: __空白格__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20:24 被阅读0次

时间及场景:2017年11月17日,媒体教育联盟会议暨第三届数据新闻比赛颁奖典礼。

上午:印象较深的几个演讲:美国驻尼泊尔前任大使暨中美教育基金创始人张之香女士的一些客套致辞,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年龄(75岁)和一头乌发,hh。

下午:下午是重头戏,获奖作品的路演以及大boss-浙大CAD&CG国重的陈为教授,这个教授跟郑宇一样,已经成为我的idol了(PS.还是我老乡),hha。言归正传,陈为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智能可视化”,虽然这个比赛是“数据新闻”,但是大佬们的天花板永远都是浩瀚宇宙,直接抛弃了“Data News”这个命题,从机器学习谈到数据可视化,从原始知识谈到人工智能,下面一群来自全国各地新闻专业的文科生内心os: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听这个,作为理工科的我,虽然听得很过瘾,但是很多东西也是一知半解。

颁奖环节:由于我是优(an)秀(wei)奖。我只能眼巴巴看着各个选手和大佬们握手,谈笑风生。话说回来,第九距离获奖也是挺近的,可惜了。这里我有些迟到的体会:我们的大方向有些偏颇


具体来看看如何偏颇:这个是我很遗憾的一点: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由于我们缺乏文科思维,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处理文字上面有些无措,数据新闻的本质不是数据分析,也不是炫技的数据可视化,而是新闻本身,而一篇新闻是需要人物、故事、结果这些脉络清晰的零部件,二等奖的一个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不错的故事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作品名称是《高等教育资源这块“蛋糕”该怎么分?》以一个疑问句开题,将大家熟悉的西交/上交作为开胃菜,管中窥豹,引人入戏,接着放眼全国范围下的高校教育资源的划分诸多现状,进行一个质朴的表述,没有华丽的炫技,而我们的重点放在了炫技以及所谓的学术价值上面了,从大的角度来看,炫技可以训练技术,添加学术可以提升气质,但是,在这个比赛里面,这样做就是失败了。在这里说一句,炫技本身可以是未来趋势,但是现阶段,读者们的阅读成本是个不容忽视的地方,一旦培养用户养成阅读复杂图表的习惯之后,华丽的炫技就会大放异彩。这里有个产品思维:数据新闻本身也是一个面向新闻阅读者的产品。下文中我会把我在这次“受教会议”中得到的产品体会一一述说。


Product&Gain

数据新闻作为一个受众是成年人以上的群体(无数据证明:但是一般看新闻的是些工作忙碌的社会人士),新闻本身的可读性,愈发随着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速而变得重要,数据新闻的目的是让新闻本身变得直观,毕竟会抛弃诸多文字描述,如果数据新闻配以晦涩难懂的图表,岂不是南辕北辙,将十几种元素加载在一张图内,阅读成本大大上升,用图替代文字带来的方便,又因为图表的高额阅读成本还回去,这样没有价值。

其次:新闻阅读用户关注的点永远都是“when”,“where”,“who”,“what”,可能还加个“why”,也就是一个真实完整的故事,可以有修辞,但是要真实,可以罗列数表,但是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用户通过真实的新闻获得了开阔的视野,获得了感知世界的能力,获得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产品也是如此,产品最终是要给用户带来真实的体验,先不论体验好坏,用户因为产品的使用获得了什么?没有体验,也就没有价值。

有一点忘记了:出发点。做一篇数据新闻的出发点和做一个产品的出发点大同小异。或许因为情怀,因为正义感,柴静的《穹顶之下》应运而生,呼唤人类对蓝天的弥补;因为对打车现状的不满,特拉维斯 卡兰尼克的UBER横空出世,成为共享经济的独角鳄。我们的主题是房价分布,在蹭热点上,我们都是浪潮儿。不过呢,有一个大概的方向,还需要将路线确定好,房价话题是个涉及广泛的话题,能否考虑周全是这个作品是否有现实价值的“因”。说回产品思维,出发点也就是需求,这里的需求并不一定是自己的需求,卡兰尼克的打车需求同样也是全世界人们都会遇到的困境,人类总是欲求未满,毕竟有个词叫“需求升级”。改革开放前,吃饱饭是需求,开放后,“钱”是需求,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之后,“高品质”是需求,需求一直在升级。现在做的这个,大部分人们看重的房价,在未来,可能便是“房品”以及“邻品”,如何在变动的需求中找准一个未来的趋势,并且有针对性地切入,那么好产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据新闻比赛颁奖会议_后续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hb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