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品牌的推出从未间断,但成功品牌推出和后续工作的理想化动力是什么呢?
我从事酒店业报道工作至今已10年有余,从许多标准上讲,10年并不算那么长,但这的确意味着,我能够看到一些业内的大趋势。
这些年来,我从中学到的一堂课就是,酒店并非品牌制造商。
我无法计算在过去的10年里,有多少酒店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但确实已经数不胜数。
目前,我们又再次处于一个新品牌不断发布的住宿周期。仅今年六月,我们就听说洲际酒店集团将要推出一个新的尚未命名的中端酒店品牌,温德姆酒店集团未来即将推出新的软酒店品牌,坊间也一直在流传关于酒店巨头希尔顿和万豪国际几乎很快就要推出一系列新品牌的消息。
新品牌的推出让我对周期内动态充满了好奇。更具体一点,行业一定周期内推出新品牌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或者换个方式问,有没有一个“不好的”时机这么做?如果有好的时机,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听听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当然,你很难向品牌和酒店母公司的高管们问这个问题。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任何时候都是推出新品牌的合适时机。他们都确信他们各自的品牌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开发商们强烈要求,客人也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这个新品牌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庞大的需求。
他们也总是相信,他们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达到数百家酒店的规模(甚至在几个月或几分钟内)。
同样,我对万豪、希尔顿及洲际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但我们都知道,品牌并没有达到形成核心力量的地步,尤其是当它们属于本土品牌,而不是从收购或者批量转型而来的品牌。
“什么时候是正确的时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取决于很多变量,但我大胆猜测,现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有点冒险。
是,我们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复苏,但不管你看什么样的指标,这个周期的负面影响已经来了。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身处这个周期;另一些人则认为此次周期看起来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它来了。当新建项目和收购交易放缓时,品牌数量的增长也是如此。
让我们看看在最后一个市场低迷期推出的部分品牌:希尔顿集团在2009年推出的Home2 Suites品牌,一年的时间内开业了200家酒店。万豪在同一年推出的 Autograph Collection,有超过120家酒店开业。我想说,数量确实太多了。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2010年。The Best Western在这一年推出了Plus和Premier两个不同层级的酒店品牌,数据表现十分不错,但请记住,这两个品牌的多数酒店都是对原来的酒店进行重新命名的。其他三个当年推出的品牌—B Hotels, Edition和Virgin Hotels,当你看它们是否具备达到核心力量的能力时,其表现并不是特别优异。我知道,核心力量意味着背靠品牌目标的很多不同方面,但截至目前,我们仅有一家Virgin酒店,两家Editions 以及少数几家B Hotels。
在此后的两个经济衰退期,业界也推出了几个新酒店品牌。凯悦酒店集团推出了Hyatt House,该品牌遍布各地,但许多都是由前Summerfield Suites hotels转型而来,以及通过收购实现的。还有Even Hotels,有六家开业;Radisson Red,三家开业;希尔顿集团的Canopy酒店和Best Western的Vib酒店,这两个品牌都仅运营了一家酒店。纵观以上数据,并不是很好。
许多在经济衰退时期推出的酒店品牌还没有达到教科书级关于核心力量的定义,那么,直到今天,经济衰退时期后推出的品牌有什么影响呢?希尔顿的Tru,Trademark, Scion,以及洲际尚未命名的新品牌,他们在下一次经济衰退期之前尚有时间立足吗?如果他们没办法立足,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