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谈写作
为了一顿烤鸭,我出卖了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作类主

为了一顿烤鸭,我出卖了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作类主

作者: GreenLight1925 | 来源:发表于2017-02-26 18:25 被阅读189次

两年前,我还是一个大学生,同学小罗从北京实习回来,要请大家在校北门吃饭。

实话说来,我对小罗也不算很了解。之前也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玩儿的时候说过几句话。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蛮活泼可爱的女孩子。

去北京嘛,免不了要带回来只北京烤鸭。一帮人一边吃着烤鸭一边闲聊。

「嗯,北京烤鸭确实好吃,外脆里嫩的」

「是啊,不过要用你左手边那种小煎饼卷上这儿的特制酱料和黄瓜片味道才会更好」

后来不知谁把话题转移到了读书上,大家都知道我虽然是个工科生,读的书确实不少。

小罗就问我:

「聪聪最近在读什么书啊」

这时我正拿起一条鸭大腿往嘴里塞。

「哦,我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小罗一边看着嚼鸭大腿的我一边说:

「村上春树的作品我现在已经不看了,我觉得他写的东西适合那种十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我最近在读东野圭吾的小说」

一刹那,我嚼鸭腿的嘴巴僵住了。想开口说点什么,不过鸭肉香却一直刺激着我的味蕾,搞得我舌头都打结了。

古人说的好:「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我又向来不善于与别人当面辩论,况且是一个并不十分了解,活泼可爱的妹子,最后我敷衍的回了句。

「额,是呢,我看过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写的确实好」

这件小事本来藏在我记忆深处某个落灰的角落,最近读完村上春树的自传性作品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后才再度浮现出来。

实际上不同年代的人似乎都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村上春树本人也时常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内容类似:「我们一家三代人都读村上先生您的书」。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在同一个屋檐下被好几代人轮流阅读的情形随处可见。

一般大众会觉得村上春树的小说只适合青春期的小姑娘阅读,我猜测大抵是因为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在国内太火了。而有的人往往也只读过他的这一本最火的小说,没有涉猎其他作品,就会给村上春树贴标签「村上春树写的东西明明是给青春期男孩女孩读的嘛」。

《挪威的森林》不算村上春树最好的小说,如果多读几部他的作品,相信大部分人是不会给他的作品贴上青春期读物的标签。

如果再找点原因的话,可能是因为人往往贬低除初恋以外自己在年轻时代接触过的东西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成熟度。比方说我时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你说的那本书我十几岁就读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1989年漓江出版社就率先推出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可以说这部作品在中国市场已经流行了二十多年,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代可能就读过这部作品。

读完村上春树的这本历时六年写完的首部自传性作品后,我欣喜的发现村上春树书中的很多创作观点与我之前读过的两本写作书,它们分别为拉莫特的《关于写作》和史蒂芬·金《写作这回事》中的很多观点是相互印证的。下面我就先说说这三本书中相互印证的创作观点。

1 故事是由小说中的角色自己推进的

村上春树小说里登场的角色都是在故事发展中自然形成的。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基本上村上春树不会事先决定「我要写出个这样的角色来」的情况。随着写作的深入,各个角色也就如同小铁片一样被故事主轴这块磁铁吸附出来。

拉莫特说自己只不过是给正在写的小说中两个在沙堆边挖宝物的孩子角色打灯笼的人,至于最后会在沙堆里挖到什么宝物,拉莫特事先也不知道,写作者的任务就是躲在一旁偷偷地把观察到的情景记录下来。

斯蒂芬·金把故事比作遗迹,是一个未被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把每个故事尽量完好无损的从地里挖出来。斯蒂芬·金在书中说:

「作家不需要帮小说中的角色脱身,或者操纵他们的命运,而是观看发生的事情,然后把它写下来。对于结局我常会有个大致的想法,但我从不曾命令任何一群人物按照我的意志行事。相反,我希望他们照自己的意思做。有的时候结局跟我想象的一样。但是大多数时候,结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对于一个悬疑作家来说,这可是件大好事。毕竟我不单是小说的作者,还是它的第一个读者。」

2 臻于完美的作品源于不断修改

村上春树在写长篇小说时,会规定自己每天写四千字。因为对于一项长期工作来说,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初稿完成以后,他会休息一周左右,随后进入第一轮修改。第一轮修改主要改正小说中前后矛盾、不合情理和时间设定前后颠倒的地方。这样就将作品改成一个合情合理前后连贯的故事了。

第一轮修改可能要历时一到两个月。第一轮修改过后再搁置一周,然后进行第二轮修改。这次的修改村上春树会更加着眼于细节,仔细地修改。比如加入一些细致的风景描写,整合会话的语气,让故事的展开更加畅达自然。

第二轮修改之后,再稍事休息,着手进行下一轮修改。这轮修改中村上春树会调整小说的节奏,如果把小说的节奏写的紧绷绷,读者会喘不过气来,这就需要在某些地方让文章松弛下来。

经过三轮修改之后,村上春树会给自己放个长假。把作品放在抽屉里半个月到一个月「窖藏」起来。之后再次开始彻底修改细微的部分。然后村上春树会让太太通读原稿再做修改。

拉莫特在给杂志写约稿时会毫无顾忌的用黑笔写下初稿。不过第二天,她会坐下了,拿出一只非黑色的笔,通读整篇,将她以为没有必要的部分删除,思考该在何处结尾较有力,接着便开始写第二份草稿。然后她会再次参照这种方法再审阅一遍然后寄出去。

斯蒂芬·金在完成第一遍纯故事稿后会将它放置六个星期以上。然后他会关上门,坐下了,手里拿一只铅笔,重读手稿,改正拼写错误和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修补人物发展中的巨大的漏洞。等到这本书实际付印的时候,斯蒂芬·金已经将它重读过十几遍都不止,甚至整篇都能背下来。

3 写作是孤独的工作

斯蒂芬·金把长篇小说的写作比作乘着浴缸穿越大西洋,是一件孤单而艰难的工作。

村上春树也认为写小说,尤其是写长篇小说是非常孤独的工作。他时时觉得自己仿佛一人坐在深深地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直到作品出版的那天。

以上三点是三位作家相互印证的写作观点,当然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里我还读到了村上春树区别于斯蒂芬·金和拉莫特二人的独特地写作技巧。我将写在下一篇文章『为了一顿烤鸭,我出卖了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作类主题阅读(8)」』中。

相关阅读:
*-_
我心中理想型写作的样子
看完这篇文章,能帮你省下几千块报名写作培训班的钱
对于初级写作者你有那些好的建议?
用对连接词就能写出通顺文章——《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写作类书籍主题阅读(1)」
看完这篇文章后你还是说没写作灵感下不了笔,就真没救了——《关于写作》「写作类主题阅读(3)」
写作者该怎样搜集素材和随时记录想法——《关于写作》「写作类主题阅读(4)」
斯蒂芬·金教我的写作技巧--《写作这回事》「写作类主题阅读(5)」
斯蒂芬·金教我的写作技巧--《写作这回事》「写作类主题阅读(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一顿烤鸭,我出卖了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作类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mm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