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8 星期一,多云,23-31度,写作开始时间18:37
连续日更写作第80天,连续早打卡第73天,起床时间:7:00 昨上床:22:15睡觉时间:23:00
读作者我是十亩之间的这篇文章有感。
作者从去年12月开始接触新媒体写作,到成为公众号的签约作者,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且总结出了一些写作技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是文章的部分摘录“
01妄想寻求捷径照搬套路
分解公众号的爆款文,体会别人的思路和套路。
大家都知道布局和结构也许可以生搬硬套,但内容和情感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展现。
比如说,遣词造句方面,同样是写关于女人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文章结尾,
我写:顺从内心,过自己的人生。
爆款文的是:愿你活的淋漓又通透,自由又丰盛。
还有对观点的提炼方面,
我写:婚姻的小船需要两个人步调一致,风雨同舟。
爆款文写:婚姻,不过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看出来,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那么,是原因造成的这种差距呢?
朱光潜曾说“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如果把写作比作写字,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不能自如,字常是歪的。
所以,很多人的“笔”拿不稳,作品还是笨拙扭曲。
我之前很有些偷工取巧的心态,追求技巧却忽视了练习和积累。一味套用套路,不重视内容,布局再像好的文章,也还是东施效颦。
我觉得:写作有技巧,但是没捷径,这个过程需要一本好书,两本好书,很多本好书。
不要急,慢慢来,才最快。
02焦虑读书不求甚解
在朋友圈共读打卡的时候,感觉自己能文能理,涉猎广泛。
但实际上,一知半解,底气不足。
究其原只是知道,而不是掌握。
就比如,上学时考试前我会向学霸借笔记,把知识点背熟了,成绩总是能很高。学霸后来考上了北大的法学硕士,我是没办法靠背别人笔记考北大的。
这就是知道和掌握的区别。
所以,哪怕读一同本书,有人能将自己的观点诉诸于笔端,而我只能摘抄金句。
当然,我不是反对碎片阅读,相反,我觉得这对写作很有帮助。
但如果以丰盈内心,获得专业自信为出发点,那么,阅读就要静下来,不要焦虑。
调整后的方法是:
1、完整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感兴趣的点,去自己查一查,验证一下,加深印象。
2、做书摘,发现好的观点、片段进行摘抄放进素材库。
3、多练笔,发现有灵感的观点,就试着写一写。
4、注重纵向深度,不贪多,好书多读两遍。
我告诉自己在没有足够文字输入量之前,不要急,慢慢来,才最快。
03执着于追求文笔,忽视素材
写作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过程,丰富的素材能更好的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
前面我提到了素材库,但最开始的时候,我对素材库是没有概念的,一度追求文笔,堆砌一堆华丽辞藻。
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我明白了一味的追求文笔,会失去文章的价值,毕竟我没有骈文的功底。
关于素材的积累,我一般会采用两种形式。
一是平时的积累,遇到金句,例子进行记录。
二是写作时针对选题进行查找。
两者各有利弊,但是如果有条件,还是推荐日常积累。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想要文章不成为自嗨,言之有物很重要。
此外,也可以尝试语音记录素材和心得,选择适当的软件,效率比写字要高。
唠唠叨叨说到这里,总觉得笔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是着急的事情,写作也好,成长也好,总是要有些耐心和坚持。
人们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身边发生的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
好的洞察力,需要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所以不要急。
要相信,在我们准备好的时候,美好会如期而至。
感觉此文甚好,本来想简单摘录一下,一不小心差不多把整个篇幅都抄过来了,如果我有此作者文笔该有多好,他半年不到就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日更写作也快3个月了,却还在写自嗨式文章,而且也没个统一的主题,杂七杂八什么都写,真是佩服像作者这样有自己强烈目标且能达到目标的人,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的付出估计每天没有作者的十分之一,在天赋不如人的情况下,努力程度再低,那肯定是没有多大进步的,好在我的定位只是养成写作习惯,而且我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输入量,阅读对我来说是奢望,我现在的重心也不在写作上面,等到时机成熟,再把重心落实到写作上来。
写作完成时间19:09用时32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