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多者百余年,当生命结束以后,与这个世界再无关联,那为什么还要让那么多人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想想当几十年后,我们就彻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偶然间读到了吴军老师的《向死而生》,在这篇文章里,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儿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看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过这种无关痛痒的问题。
人一出生,死期已定。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死亡是必然。而且,如果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整体的发展。
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有物质的生命不过是为了基因的延续和进化而存在,我们的生命也只不过是为了基因的延续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生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在我们的生命里,如果能把遗传的基因传递下去,再将创造的信息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光荣下岗了。
遗传的基因是我们主观不能决定的,但是创造什么样的信息并如何将这些信息流传下去,这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掌控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不虚度光阴呢?吴军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态度——向死而生!从生命的尽头倒着思考问题,我们把一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然后从清单上去做筛选,首先选择那些必须自己来做,别人不能替代的事情,放弃一些占据时间比较多,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太多增益,别人可以替代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做好规划,一件件的去完成。也许有些我们觉得有意义,但依靠我们个人的能力无法去完成,我们可以去影响到身边的人,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自己可以为社会创造多少社会财富,而更体现在他可以影响到多少人,可以积聚多大的能量投入到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中。比如韩红老师,她一直在影响到更多的人去做公益事业。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去完成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能把更多的信息传递下去。
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给予,因为给予要比索取快乐的多。在快乐中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幸福不过如此,生命的意义也不过如此!“生”与“死”的困扰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