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八则

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八则

作者: 勒尤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1:10 被阅读0次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任何阅读的发生,都是基于好奇。但是好奇有深浅之别。主题阅读没什么深奥的,不过是最强的好奇剌激起来的。

    艾德勒谈到阅读的四个层次中,我听过两种反应。一种是太简单化,一种是太复杂化。

    说简单的人,是觉得每本书都有主题,所以,主题阅读就是阅读而已。

    说复杂的人,则是被“主题阅读”这个提法吓倒了。说到这里,插一句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自己把自己吓倒的。个人认为,做人做事不要主题先行,先去认真深入地体验,去做,去摸索,再反过来总结提升。就以写小说为例,好多人,当然也包我自己在内, 在没动笔之前,被无数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些评论家的高深理论吓破了胆,说没了魂儿,觉得自己要写小说了,应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不济也要像路遥那样,翻遍六六年至七六年十年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方能动笔。

    果然是这样吗?

    其实,就算是路遥,他写的也只是自己最熟悉、体验最深的底层生活而已。他翻阅大量资料,不过是在恶补自己并不熟悉的那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做法应和了这篇笔记的主题:主题阅读。

    作者说,主题阅读就是:某个问题或疑惑强烈地剌激了你的好奇心,为了寻找答案,你开始同时查阅多种书籍和资料,包括网上的资料,然后找出一个答案。这个过程,需要以下必要条件:

    一、“你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

    二、所以,你要‘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种资料,有能力找也一个答案。‘“

    核心所在:强烈的好奇心。

    不强烈不足以驱动你去阅读、查找、调研。

    作者在这里说,查阅不同的书籍,就像在听许多位不同的作者说话,如果方法不当,有可能听了这个,漏了那个,或者,听了很多人的,但是什么也没听进去。所以,他强调要有所侧重,要讲求方法。

    由此,我联想到,这就像我看过的一些侦探小说。一位侦探,为了侦破一起案件,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找线索,会翻阅卷宗、查阅报刊、找目击者谈话、纸上推演、情景模拟——这一切的原动力,就是发生的案件强烈地剌激着他的好奇心。而他所运用的这些方法,也是轻重不同、有所区别的。比如,翻阅卷宗,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解案情。查阅报刊,可能是为了发解案发地区的民情风俗人心所向。找目击者谈话,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纸上推演是为了检验所掌握线索的前进方向是否合理。情景再现是为了设身处地体验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心理和动机。

    其实,我们有了强烈探索某个主题的好奇心,也和一个侦探要解开一起案件谜团差不多,甚至,所有步骤都差不多。什么样的资料需要通读、细读甚至是精读。什么样的资料一掠而过找到线索就好。什么样的资料就像某个人的片言只语仅供借鉴和参考。什么样的资料甚至可以暂时放到一边不去管它,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它才能发挥作用。

    看看,作一次主题阅读之旅,是不是和侦破一起案件有着高度相似的流程?

    在这里,艾德勒再次跳出来说,这些方法,是有不同层次的。

    本书作者说,不要被层次这个词吓退。层次,有时是渐进的,而有时,则是跳跃式的。这个说法同样可以用侦破案件来比喻。有时,一个侦探要根据一条一条的线索,循序渐进,逐渐抵达真相。有时,一条特殊的线索,甚至可以让你一下就来到真相左近。

    主题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掌握并熟悉了这种阅读方法,其它层面的阅读方法,在我看来,其实是迎刃而解的。这就像一个人学会了跑步,是不必再回过头去学走路一样。

    最后,作者强调,要进行主题阅读,一定要用整款时间,仅仅零敲碎打是不行的。还记得前面某则读书笔记里提到过的那个概念吗:整款时间。

    我的理解,用整款时间做很多事情,是为了培养一种“感觉”。这个和“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少也要花一万小时”的提法异曲同工。

    而据我所了解,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需要二十一天,其实并不是。因为答案是:五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八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oy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