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剧的延迟即剥夺

悲剧的延迟即剥夺

作者: 杨继昌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4:25 被阅读26次

    延迟满足是心理学概念,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延迟满足是怎样养成的呢?

    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孩子哭着要糖吃,要奶喝的情况。如果孩子要糖吃,但是目前没有糖,卖糖的超市距离你的位置需要步行15分钟。你会怎么做?不给买?给买?

    有人会不买,孩子继续哭,哭到没人理,只好作罢。寻找其他玩具自己玩。一个对糖的认识开始产生,如果糖是一种需求,那么孩子在说,我可以不可以拥有,我是否配得上拥有如此好的糖,需求始终得不到,我便作罢,算了方正他们也不会给我买。隶属于拥有糖的资格感不足,当糖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也许会扔掉,而痛恨糖。或者是将糖很快的消耗掉,以免以后没有机会拥有,就像赌场中的人一样去赌场送糖。这样的心态做到延迟满足可能性很低,心中对甜蜜的希望被剥夺太久,就看不见阳光,看到事物都是心中想起我怎么可能过得那么好。我再如何努力也成不了大事,我看还是作罢,混混日子就行了,一生就过下来了。

    当你看到孩子哭很烦,训斥孩子,要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来你也许忍受不了孩子哭泣,你也买了糖,但是你告诉孩子不哭,才可以给糖吃。当我们想矫正孩子的某些习惯的时候,我们是剥夺了某些习惯之中的体验和需求。需要糖吃,需要被认可的体验,当真实的体验被剥夺之后,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真的需求,自己想要的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该不该要,该不该去追求。成年之后在某些大事上回感到犹豫,不知道事业上是否要更上一层,不知道爱情上谁更喜欢自己。

    延迟满足,恰到好处的不仅是满足,而是一个对希望的情结的认可和接纳,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你可以拥有那些糖,你有资格拥有糖,你是被允许的。我们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可以一起去购买糖。

    延迟的期间,是心中有希望,是有信心可以获得满足。

    延迟满足是一个自然过程,不是人为制造出来。需要时才出现,不是不需要时非出现。

    延迟满足,先满足体验,对真实的体验,才会心中充满希望的面向未来。

    悲剧是,人们只记得满足,忘了其中真实的体验,而对体验进行剥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剧的延迟即剥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pq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