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贵州黔东南州的一个山村,说是山村但也并没有网络上过度渲染的那种要光脚上鞋,翻几十里山路才能见到公路和上到小学的地方。实际上老家的山村被一条被定义为省道的泊油路横穿而过,从邻镇到县城的中巴车每天都有七八趟车在往返,交通也算较为便利的,离这个村庄500米元的地方就是一所中心完小,所以我们小时候上学只要在早读前半小时起床,然后一路小跑基本都不会迟到,村口有一条犹如张开的怀抱一样的小河,围绕着村庄,河水常年清澈见底,供沿河的村寨洗衣、洗菜游泳消暑,也算是我们这一条路上的母亲河了,公路也是沿着河依山傍水一路联通临县……
由于身处大山之中,交通又相对便利,所以我们村自然形成了附近的一个微小的商业中心,拥有两家方圆三公里内最大的两家杂货店,一家以经营满足村民们日常生活的日常百货为主,而另外一家则经营化肥农药以满足村民们的生产需要,由于人口不多,附近依山开垦的农田加上林地基本上能保证每家每户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的生活基本上还算过得去。改革开放后,出去打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近些年很多村民都把老祖宗建的吊脚楼换成了钢筋水泥的小洋楼,村民们的生活整体算是越来越好的,但是就是这样的光景,几年来村里却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结婚没几年就离婚,或是出去打工认识了一些外地的姑娘,带回家结婚生了一个小孩,再出去打工然后媳妇就跑了,甚至有的生了两个小孩媳妇出去打工后就音讯杳无了……
而这样的现象并不仅限于我们这座小山村,在附近的好多村子都有这样的状况,很多小朋友出生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妈妈了,有的年轻人结婚没几年然后就离婚了,离婚率在这一代的年轻人中突然就比上一辈多了很多,在我们上一辈附近的村子如果有一个人离婚了,会成为附近村子八卦几年的对象,大家就算在家里聊起都会压低声音小声议论,算是一个大新闻。而现在这一代的年轻人,离婚变成了家常便饭,大家也见怪不怪,基本上都懒得去谈论了。
造成离婚率猛增和媳妇跑路的情况原因复杂,我个人试着从我所理解的角度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原因,如果你也观察到这个现象,欢迎讨论和指正。
1、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大家的结合与分开选择也变得更加自由,即使离婚也不会再像上一辈人一样,会背负太多的舆论和道德压力。
2、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导致男女变得更加平等,女性的地位随着自己的经济能力在提升,今天的女性已经不再像我们的上一辈那样,需要依靠男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比如以前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耕田伐木等重体力活多数情况下必须男人才能完成,而今天很多女性外出打工,哪怕是做做手工也能够挣钱购买食物让自己丰衣足食,对男人的依赖度大大的降低。
3、尽管通过经济的发展,女人挣钱变得越来越容易,甚至女人天生的性别优势拥有更多的储蓄,在某些方面赚钱甚至强过男人。但是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传统却并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很多男人虽然本事不大,但是传统流传下来的大男子主义作风,加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导致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平对地去对待女性,所以这通常会成为年轻男女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4、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差异,也会成为家庭中的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感情破裂。像我所了解到的外地媳妇很多到了我们家乡,后边都跑路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我就亲耳听到过我一个外地女性朋友,对于我们当地围着火炉弯着腰坐着矮凳子吃饭的习惯嗤之以鼻的状况,因为在她们家乡大家吃饭都是摆在饭桌上,然后围着饭桌吃的,而我们因为围着火炉的缘故,有些菜甚至直接就用碗装着摆在地上。
5、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升华,其本质上还是一种经济关系和两个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利益组合,如果其中一方和另外一方在经济实力、认知和文化差异过大,夫妻双方就会成为两个家族力量博弈的出口,最终可能会让双方精力疲惫分道扬镳。
6、群体效应的影响,由于离婚现象的增多,导致从年轻人到老人大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一现象,也导致年轻人有些时候只是因为一言不合就离婚。就在我们村就出现一对小两口结婚四年离了三次婚,离复、离复最终还是离了,家里留下一个现在已经上小学了的孩子。
7、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很容嫁出去,但是男性很难娶到媳妇,就我村在我们小时候一个村就有一两个没娶上媳妇的光棍,而且会让附近村寨的都觉得他们很奇怪,但是现在我们这个只有不到50户人家的小村子竟然有十几个适龄甚至超龄的男性没有娶到媳妇,甚至女朋友都没有。而女性就算是有些身体和智力缺陷的,只要到了适婚年龄基本上都嫁出去了,即使是生了小孩离了婚的也很快就另外结婚生小孩了。
而我所列举的这些现象,据我了解在各个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相信在未来这样的问题它还会继续存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这先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引导和解决,一定会滋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因为无论是对离异的男性、女性还是打小就见不着自己妈妈的孩子,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最终他们的行为一定会映射到整个社会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