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这是来自何以宽的第61封信。
这已经是第61封信了,这里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从第1封信就同我相识的。
现实中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不认识我的呢,今天你也就知道我的身份了吧。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该工作还是考研?
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千古以来永远有人在问的问题。今天,我就以自己的例子来与大家聊聊:我为什么那么笃定自己就是不考研。
我之所以不考研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1互联网的平台红利期不容错过。
我是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通俗点讲,就是对外汉语。嗯,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
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在我所在的学校是王牌专业之一,它的专业各方面资源配备经过我这三年的一系列感受下来确实非同一般。
特别是专业的系主任,他多次强调对外汉语专业在这个学校就是为考研而生的。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系主任就格外注重考研这件事情。
系主任是一个对外汉语专业领域上学识渊博的人,而且他确实不遗余力的在课程各方面为我们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往大方向看。尽管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与尴尬处境,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对外汉语同样可能在几年后赶上平台红利期。
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我考研的话,既可以巧妙躲避近几年对外汉语的就业困境期,同时又有望在未来赶上对外汉语发展的平台红利期。
对,对外汉语同样可能是未来的平台红利期。
如果没有互联网,也许我现在就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了。然而,有了互联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互联网的平台红利期相比于对外汉语更加不容错过。换句话说,这个时候选择去工作而不是考研的最大好处是——自己会被迫向上。
假设自己可能不那么努力,只要进入了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自己就会跟着这波红利大潮翻滚。
直到把自己滚疼了,知道该努力了,知道不努力在这个行业就会受到挨打了,知道弱国无外交了,自己就会被迫向上。
当然,我从来没打算不努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相信互联网的红利。
我指的并不是最近几年这波创业平台红利期,而是互联网这个东西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红利。
有些朋友就对我说了:你可以边做互联网边把对外汉语互联网化啊,这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答案是:真的不一样。
因为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的基因,决定了互联网人的基本要求是:随时在更新和迭代。
这意味着:除了互联网行业以外,你很难找到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不断学习的群体。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对我来说一生中最大的红利。
此外,互联网对这个专业还是一个典型的降维打击。简单来说,我有机会从互联网领域入侵对外汉语,反之却不成立。
关于降维打击,参考历史文章:
2产品经理无需考研
我当前的关于互联网领域的目标是产品经理。
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位。这意味着,没有太多人知道他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更对的?同时,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
一个专业成熟专业化的标志是证书。英语这门专业就是最好的例子。英语这个专业的雏形应该是产生于20世纪末的年代。
这个年代中国与外国开始接轨,开始需要英语作为交流技能,因此开发这门课程成为一种可能。
此外,英语的平台红利期应该是在俞敏洪时代,这个时间段大量的留学需求养大了新东方这个培训市场。
与此同时,伴随着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变化,英语这个专业越发成熟,同时越发不显得那么稀缺。
这个时候,英语这个专业已经从雏形走到了专业化和体系化了。它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的证书,比如四六级证书,专四专八,口语,托福等等。
这些证书的目的之一是筛选掉足够多的学生。尽管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但是如果放到二十世纪初,啥证书没有同样上。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英语处于草莽时代。
现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同样是处于群雄割据时代。相比竞争来说,机会显然更大。
所以自己决定考研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需要考研?
换句话说,假如我没有进入互联网,而是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那么我的职业目标就很可能是——对外汉语教师。
为此,我就需要考研。因为考研更多的是对外汉语教师的硬性条件。因此,我同样会选择考研。
3读研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逻辑思维能力,我已经习得了。
我曾经在先前的文章中讲到这么一个故事:
当老师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呀?
本科生会想:这个问题的解法是什么?它可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点来作答。
研究生会想:这个问题的解法有哪几种?我可以从几个思维角度看问题?分别得出什么结论?哪个更好?
博士生:这个问题是否可能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提问的话,应该如何提问?
嗯,这段话不是我原创的。但是我喜欢这段话的干脆利落,用一个回答就把三个教育层次的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分开了。
本科生的思维更多的可能是线性思维。所以,当有一个任务出现的时候,本科生更多的会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进行。
研究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多角度思考,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比本科生来的强。特别是,研究生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锻炼。
博士生就不是致力于解决问题了,而更多的是致力于提出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假设。但是,这些假设是要建立在博士生俯瞰整个专业的基础上的。
对,所以我现在要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多角度思考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我已经习得了。
如果这里有从第一天开始看我文章的读者就会知道。我的文风一直在变,我一直在尝试找到自己最好的写作姿态。
此外,我从始至终都在干一件事情:自己消化枯燥难懂的专业领域知识,通过自我整合后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持续输出文章。
特别是,我有意识的去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我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社会学的问题,即跨界思考。
嗯,我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经过了60篇文章9万字的输出锤炼,我基本上初步习得了这种能力。
这样一来,我读研究生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4我相信:自己不会输给研究生
我每天晚上几乎都要跑步。
我第一天和自己说:我今天第一次跑,我就跑两圈吧。然后我就真的跑了两圈,停下来了。
第二天,我对自己说:今天是第二次跑,已经没有必要像第一天热身了,所以跑三圈试试吧。
嗯,结果我就跑了三圈。
直到最后,我对自己说:以后每天都跑五圈吧。于是乎,我就每天跑五圈,跑一圈算一圈,跑到五圈我就停下来。
直到有一天,我边跑步边在想事情,结果忘记了圈数。就这么持续的跑下去,也不知道自己跑了几圈。
最后,自己是跑到体会出酣畅淋漓和双腿像铅一样才停止下来的。我目测自己可能一口气跑了十几圈。
我从来不敢相信:我居然一口气可以抛十几圈不用休息?
从那以后,我都养成跑步不算圈数的习惯。我会一直持续跑,跑到精疲力尽为止。
因为我明白两点:
跑步什么时候跑的最多?——不算圈数,不要冲刺,只管持续跑的时候。
跑步从来是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地步,因此它就是需要精疲力尽,而圈数只是手段。
那么,人生呢?
人生是同样如此的。我只要确认我自己持续的跑,就一定可以在某个时间点超过别人。
所以,我从来不怕自己输给研究生。我怕的是自己没有持续的进步,我需要确认的是我不能停止迭代。
那么,互联网的环境就是我持续进步的最好的选择。
我相信,再过几年以后,现在这批冲刺考研的人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停止奔跑。同时,一定会有一部分考研的人依旧持续奔跑。那么,这样的人,我会选择努力积累资本争取成为他的朋友,互助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