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过一位妈妈,她为了“干净”,每次母乳前都要用消毒湿巾擦拭乳头。这样的结果就是:没过多久,就发现孩子嘴里覆盖了一层白膜。而且还出现了喝母乳就哭闹的情况。
经过诊断,最后发现孩子得了鹅口疮,而原因就是,消毒湿巾上残留的消毒剂被孩子吃进肚子里,影响到了消化道内的肠道菌群,造成霉菌的泛滥。
我们都知道,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另外,现在,得鹅口疮的孩子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鹅口疮的症状是什么?
鹅口疮属于一种霉菌感染的疾病。
这种霉菌叫白色念珠菌,它会侵蚀孩子的口腔黏膜表面,并形成瓷白色的斑膜。
所以,当家长在孩子口腔里发现白色的、好像“奶膜”的膜状物,并且这种膜状物无法刮下时,基本就可以确定这是鹅口疮了。
另外,鹅口疮症状较轻时,孩子除了口腔里的白膜,其他症状不明显。
而随着鹅口疮加重,可能会出现吃奶情况大不如前,甚至由于口腔黏膜被侵蚀,孩子感觉疼痛而哭闹的情况。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鹅口疮其实是整个胃肠道的霉菌感染,但由于我们平常只能看到宝宝嘴里的情况,所以在讨论症状时,会更着重于对宝宝口腔的描述。
2.哪些因素会引起鹅口疮呢?
大致有一下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产道感染引起的。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刚进行完化疗或激素药物的使用后产生的,但这种情况现在较为少见。
现在引起鹅口疮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是第三种情况,也就是抗生素或消毒剂的滥用,这是因为,细菌是霉菌的天敌,而滥用抗生素或者消毒剂会使孩子周围环境以及体内的细菌减少,无法起到抑制霉菌的作用,于是由霉菌感染的鹅口疮就出现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鹅口疮的发病率较之过去在增高,孩子的发病年龄也在增长,从过去基本集中在新生儿,到现在较大月龄的孩子也开始有患病的情况。
近来,由于细菌方面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细菌基本是“人人喊打”的态度,提起细菌,基本就一个字:杀。
比如:孩子一旦生病,就想给他使用抗生素;原来家里保持干净就行,现在各种消毒剂、洗涤剂不停地使用,力求让周围环境无菌才好。
而我们的口腔和肠道,原本是一个以细菌为主导的微生物环境。抗生素和各种消毒剂的滥用,使得我们、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消化道中的细菌大幅减少。
原本的稳态被破坏,就会使得其他微生物占据上风,比如:霉菌。
所以,原来得鹅口疮的孩子,一般都是新生儿,我们第一考虑的病因是免疫功能低下;但是现在,九个月的孩子也有可能得上鹅口疮,我们第一考虑的是:周围环境过于干净了。
就像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那个例子,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由于环境过于干净、孩子接触不到细菌,或由于消毒剂的慢性摄入、导致孩子体内细菌减少,从而引发鹅口疮的例子。
很多家长就是被“一定要干净”这样的想法引导,孩子得了鹅口疮,就更强烈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越来越严重。
3.既然知道了引发鹅口疮的因素,就可以有针对地进行预防了。
对于孩子从产道感染鹅口疮的情况,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孕期好好观察,如果发现有阴道炎症,要及早进行治疗,这一点,无需多谈。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的是大家都容易忽视、或产生误区的问题,就是:我们其实保持周围环境干净就好,不要陷入“一定要消毒、无菌”的怪圈。
比如:
① 一定要在遵循医嘱的前提下,再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而不是自己随意使用。
② 平时生活中,无论是普通家具,还是宝宝奶瓶、衣服的清洁,都一定不要使用消毒剂,也不必总用开水烫。针对宝宝奶瓶的清洁,我希望爸爸妈妈们记住一句话:干燥是最好的“消毒剂”。只要每次将奶瓶洗净、倒扣晾干,在下一次的喂奶前,保持奶瓶的绝对干燥,自然不会有致病微生物的烦恼。
③ 母乳喂养的妈妈,给孩子喂奶前,用湿毛巾擦拭一下乳头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使用消毒巾。
总之就是,记住一个原则:千万不要总认为自己清洁得不够好,生活中让宝宝接触到适量的细菌是正常的,完全没必要做到无菌。
4.那孩子已经得了鹅口疮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两方面入手:
一个是给孩子使用制霉菌素等杀霉菌的药,直接对霉菌进行消灭。但光杀霉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很容易复发,所以还要配合服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让益生菌自己去抑制霉菌的产生。
不过要重点提醒大家的是,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用药量也不一样,所以一旦怀疑孩子得了鹅口疮,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根据医嘱服用药物。
其实,只要用平常心对待家里的清洁工作,做到干净卫生、而不是消毒灭菌。大部分的家庭都可以避免鹅口疮的发生。另外,家长们了解了鹅口疮的基本症状,一旦发现问题,记得一定要及时带孩子看病就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