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知道曹文轩的姓名。最近曹文轩获得了安徒生奖,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或追捧、或抨击的风潮。好奇之下,去看了一下“安徒生奖”到底是个什么意义的奖项。
因此首先说一说我理解的安徒生奖。
第一 安徒生奖针对的是作家,而不是颁给某一本作品。曹文轩的作品里,得到公认性好评的就是《草房子》。这一点纠正了我的误解,作家的成就确实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两部作品。
第二安徒生奖注重的是人文关怀,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人文关怀,我想如果忽略了哪些不幸的孩子,只看到幸福的花园的话,在深度和广度上必有欠缺。世界上除了和平的鸽子,还有战争地区、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正在忍受着分离、惶恐等难以言喻的精神创伤,乃至饥饿、以及疾病等等发达地区不可想象的生命威胁。
而曹文轩的草房子里,描写的应该是乡村的情境下、孩子们的生活。我曾经在农村生活到八岁,才离开回到城市。或者可以说,是机遇让我的父母能够带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我的印象里,草房子里的秦大奶奶出现过,撒泼耍赖的另一面,也是一位心存善念的老人。白雀和蒋一轮出现过,只不过最终他俩出现在同一张结婚照里、幸福或者不幸福到现在。而那时的我,也是桑桑一样的小情报员,跟在他俩后面捋过青青的麦子,嚼出一嘴的甘甜。农村的女孩子,就是像纸月那样看起来温柔内敛,如果你不了解她们,就会觉得她们的内心跟外表一样柔弱。还有被欺负的秃鹤,只是因为那一点点不同,只是因为那一点点自尊......还有农村人对于生与死的态度,你说不好那是漠然,还是参透以后的平静。
农村的憨厚,农村的相对封闭,农村的缓慢节奏,农村孩子淳朴又敏感的心。在草房子里都能感受到。
但是城市的孩子,生活与他们是那样的不同。城市人群之间的隔离,城市里人与自然的隔离都是不言而喻的。我记得我也度过了那样一个漫长的适应期。要找土地和花草得去公园,要找小朋友玩需要敲门……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孩子,都需要解释。而农村孩子的游戏,也需要向城市孩子解释,为什么不用玩具就可以玩上一天。
这是差异,这种对差异的展现,应该会引起各种议论、甚至反感。尤其是从未在农村生活过,深入体验过的人群。
而国外的奖项评选,从电影上可以窥见,看的就是差异。纽约有的上海不少,巴黎买的北京同款,因此谁都不用再去强调这些相同的事物。曹文轩对中国农村孩子的环境以及心理的描写,体现的就是在城市圈高速扩展之外的、缓慢乡村的现实、或者印象。这种差异,我觉得,值得一看。这种缓慢,是对城市焦灼心理的滋养和治疗。
现在谈谈我的反面意见。
首先,既然是作家,文辞修炼必定远远高于我等平凡。草房子的句子展开优雅而且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也值得正在学习写作的我好好参考。草房子的故事性也值得赞赏,虽然我对中间白雀与蒋一轮的恋情描写保留意见,不认为特别适合青春期以下的孩子观看。但是最后对白雀与谷苇因为饺子的决裂,让我觉得非常痛快。特此标注了“争执也是一种观察人的机会,并且比任何时候能见人的本性”。
其次,曹文轩的作品不应该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当然在百度里对他的定义也是“少年文学”。在这一点上,请外滩君勘查改正。
以上,浅见陋识,且做抛砖引玉。非常感谢。
备注:草房子里的细马一部分未阅读,不做评价。
至于话题里“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我把自己昨天另一篇图书馆考察记录发上来作为参考,但是数据考证不严谨,只能当做大概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