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十而已》成为爆款电视剧,《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爆款综艺,爆款的背后往往是人性的共鸣。2019年底的时候,“第一批90后马上就30了”登上微博热搜,我第一次感受到年龄给我带来的恐慌、焦虑,还有迷茫。在忐忑中,我开始了各种小尝试,下面分享几个我觉得有用的方法。
1、运动
运动缓解焦虑,已经是一个共识,我就不多说了。我比较喜欢的两种运动,是慢跑和瑜伽。慢跑适合一个人独处,瑜伽适合跟班训练。这两种运动也都很适合一心二用,边动边思,有时还会有灵感突现。
瑜伽2、写东西
写给自己看的,比如私人日记,手帐。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没啥可写的,每天的日子就像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为了对抗这种重复,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提升敏感度,发现不同日子的不同美,另一方面是创造不同,每天进步一点点。对于前者,可以描述一下当天的情绪,比如“开心”,“平静”,“纠结”,可以记录一些事件,自己的或社会的,比如“收到小礼物”,“聚餐”,“疫情”。对于后者,可以写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或者新的尝试,比如“读完XX书”,“全天素食”,“早起打卡”。
写给别人看的,比如公开发表的文章、评论。有句话叫做,“越分享越成长”。
简而言之,写东西是一件有趣又有益的事情。
写作3、培养习惯,节省意志力
在固定时间点做固定的事情,比较容易坚持下来。
我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每天睡前手抄励志语录。
“眼望星空,脚踏实地。”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谦卑和努力。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每天睡前,像练字一样抄一句励志语录,再写一两句所思所想,有一种仪式感的味道。
除了摘抄,学英语、跑步、晨读、整理家居都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人的喜好和目标各有各的不同,但养成习惯的一些方法却可以是通用的。比如一次只专注于一个习惯的养成,在固定的时间点去做,打卡记录。我们有时需要去不断地打破旧的习惯,建立起新的习惯,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新的学习区。
4、加入兴趣群体
有些事,一个人去做,往往很孤独也很难坚持。但和兴趣相同的人一起去做,往往能够坚持得更久,成长得更快。“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
加入兴趣群体好处多多,相互分享、彼此鼓励、共同学习。兴趣圈与熟人圈通常差异很大,研究调查表明,弱关系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广度,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付费学习班,跟着老师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梳理,投资自己的回报率一般都不会太低。
除了兴趣群体、付费学习班,宗教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不是基督徒,但有时也会跟着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参加线上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会经常祈祷,感恩天父,求天父保佑,阿门。如果有谁遇到困难,大家会相互告知,一起为他祷告。被祷告的人会觉得心里暖暖的,祷告之人会获得一种心灵的平静。而且,牧师布道的时候,常常带着故事和哲思,圣乐也很好听。
5、阅读
读书缓解焦虑,也是一个共识,但我想多说两句。读书要多元化一点,历史、文学、艺术、诗词、心理、经济、科普都可以涉猎一点。跨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锤子,那你看待一切问题都是钉子。”因此,建立多种思维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读书是一件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情,我们享受沉浸式阅读的过程,顺带收获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
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总是和过去类似,又不完全一样。除了了解过去,我们也需要关注当下,可以看一看时事热点或专家解读。
阅读孔子曰“三十而立”,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三十油腻”。去油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和成长,保持孩童时的那份好奇心,保持少年时的那份热情和勇敢。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最后,我想介绍一种非常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ABC法则。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是指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以前,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坏的事情导致了坏的情绪(A导致了C),而ABC法则告诉我们,是悲观的看法导致了坏的情绪(B导致了C)。我们往往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主观认知,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正如一篇祈祷文所言,“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