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来到北京,参加我们学校合作的新教材的培训,学习。
今天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主讲人是北京走向本来的经理--张蕾老师,同时她也是这套符合国家新课标教材的策划人,之前在郑州就听过她的培训。
虽然说这次来培训其实是主办方在推广他们的教材和产品,其实是打广告性质的,但张蕾老师讲的内容却让人非常听得进去,完全不抵触。

下面是今天上午的感想和收获:
1. 一个人的声音透露着这个人的内在。
张蕾老师的声音有一点点沙哑的感觉,让人感觉像是把一个尖锐的物体磨平了一点,平滑,但有力,讲话的速度也不紧不慢,就像是在和人聊天一样。总之让人听起来非常的舒服。
去年夏天第一次见到张蕾老师听她讲话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她和她的声音,虽然她有点胖但我觉得她特别的优雅,大气,自信,气场很足。
反观我自己,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大声说话,语气也很重,有时候会放低声音,听起来很温柔,很这其实很多时候透露出我内心的焦躁,不自信,生自己的气。
相由心生,张蕾老师的声音和形态绝对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她的内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表现出来的也很自然,让人喜欢钦佩。
2.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多深选有多深远
现在我们的新课标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孩子先当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去培养。

所谓核心素养,在我看来就是现在我们这群成年人每天通过各种付费学习(比如得到,樊登读书会等)希望获得的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元认知等各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现在,我们国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我们的孩子。
这些能力怎么培养,靠谁培养?把这个责任推给老师?先不说老师自己有没有这种能力以及学习这些能力的意识,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和场景都非常有限,依赖老师或把这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一,这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二,这是家长偷懒和推卸责任的表现。
这个重任还是主要得由家长来挑,学校和老师辅助。
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首先家长得自己具备这些素养和能力,至少,你要有一颗愿意去接受和学习这些能力的心,认可这些能力的价值。
而且家长早知道,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对孩子和学校有耐心,不能只看眼前的成绩,要着眼于更远的未来。不要只会问孩子what,(比如学了what) 要多问孩子why和how,让孩子自己真正的去动脑子思考?
通过这一两年自己的付费学习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我发现“家长的高度决定孩子将来能有多远”真的是个真理,那些卓越的人之所以是少部分人真的是有道理的,看看大部分的家长就知道了。
我们的新教材里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模块: conversation, vocabulary, phonics, grammar,story place,但这套书的设计理念绝不是让孩子孤立去学习每个模块的,比如学单词就是单词,这个对话下次主要讲今天就绝对不提到一点,而是要给孩子先设置一个大的语言背景,这些模块的内容在这个背景里都可以不断地渗透,不断地让孩子听,潜移默化地去消化一些后面要讲的模块。
孩子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就像是教材里的各个学习模块,需要家长和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能习得各种能力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家长的身体力行,家长的引导。
这样我们就又回到刚才上面说的,家长自己要具备这些能力,至少需要知道这些能力并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习得,这就要求家长们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理念,那就是终身学习,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学生了,当了爹妈了,家里也不缺钱,就不需要学习了,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二八定律里的那80%.
看看吧,这学习可真不是一个人的事,它会影响你的下一代,下一代再影响下下一代,一代一代,所谓的书香门第,什么什么世家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产生的吗?
突然深感我责任重大,也很庆幸我没有结婚后马上要孩子,因为那时候我根本没有学习的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家长,家庭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现在有点想赶紧生个娃,拿她来实践我学习到的理论,并和别人去分享,这样理论,实践,成果都有啦,让人更信服。
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名家长,都要为了孩子(未来的孩子)持续学习,让他们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拥有你这个愿意终身学习的爹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