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第一性原理”——思想笔记

我的“第一性原理”——思想笔记

作者: 文道明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23:56 被阅读0次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人天生洞察力很强?认识一些人,总是很快得洞察到问题的本质,是不是天生的呢?感觉他们并没有平时多修炼呢。”这是关于洞察力的话题,这类话题能够引起我的兴趣,我个人的体会也比较深,不过因为总觉得自己读书少,所以不太自信,同时又会想既然是自己深有体会的,那就应该说点什么,算是对自己思考历程的纪念。因此我在这个问题下面留了言,我借用“九型人格”的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记得这一理论在描述“第五型人”时是这样说的:他们对某些规律性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并且天生就具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们追求对知识的学习,甚至不需要太多经历就能收获到比身边人多的多思考——接触到九型人格理论是我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会经常发呆,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时常因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观察而陷入思考,在我看来人格心理学的这种的观点本身就是极具洞察力的。

    谈到洞察力就不得不提那个自我识字以来就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组问题。现在我有能力来表述这些问题了:

    1、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

    2、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产生了现代科学和现代世界秩序,但似乎又有某些不妥,不妥之处是什么?

    3、我们的文明十分古老,思维方式显著不同于西方,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思,我们真的一无是处吗?全盘否定肯定不合适,我更倾向于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去思考,那么我们文化中优秀的那部分到底是什么?

    这些全是大问题,而且没有一个是有“看得见解”的,甚至一般大家不会公开讨论这些问题,大概是因为空谈误国,大家更加喜欢“务实”的讨论和做法。

    我能理解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一种基于直觉的洞察。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自豪于我们有四大发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历史教科书培养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历史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正是导致后来挫败感的根源,尤其是近代近二百年的屈辱史,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一问题前人从未停止过探索,我们不停地反省甚至否定自身,这种讨论在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激烈,成果也最灿烂,后来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似乎有了答案,再后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作为主导,我们似乎又对之前的答案有所不满。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拿来的过程,我们引进了许多,冲突也越发凸显。诚如《基督教要义》的推动者提到的,我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拿来的都是“术”,但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基督教所主导的精神、文化内核并未引入,他认为我们在“用”的过程中矛盾不断,冲突不断的根本性原因正在于此。这种问题的讨论极其深刻,这应该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使命,我立志要做一个普通人,只是直觉却一直引导着我的思考和观察,我发现,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追溯到中西文化差异这一根本问题上来。借用哲学家王东岳先生的观点,“东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数百种乃至上千种人类古文明中最具有两极性的文明”,以至于在开放后的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家、经济家、社会活动家和文人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处在某种文化分裂、行为分裂的困境之中。相对而言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也深受这种分裂之苦,不同的是,我直觉性地感知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很明显,“文化基因”的不同才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思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和指南,掌握思想能力才是调整行为能力的关键”(王东岳)。哲学家的思考深邃,但追求这种深邃的不仅仅是哲学家——得到APP上“大局观”专栏的作者何帆老师,就是一个上岸的人,他对中国的学问和思想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何帆老师是著名经济学家,曾任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并曾参与盘古智库的创业,他在“得到”上提供有趣、有温度的经济学。我注意到“经济学人”近期曾引用何帆老师对中美经济关系的一个观点,于是我在“得到”上留言点赞说,“经济学人”有些刻意、矫情,显得高冷,缺乏一种温度,这种温度是牛顿-莱布尼茨方程推导不出来的。其实,“有温度”正是“大局观”专栏的一个关键词,而我也逐渐意识到,“有温度”也正是何帆老师的人格关键词,并且这种温度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均无法提供的。

    何帆老师认为,“儒家的伦理观念更符合人类的本性”。西方的观念是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原子式的社会意味着天底下所有的原子都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无差别的,所以强调所有人平等。也所以,由于人有同情心,那么就应该同等地同情每一个人,甚至同等地同情其他动物。在我看来,这种思维过程更像是逻辑推演,逻辑推演显然并不是我们人类这一物种的本性。相比之下,东方的思维更加具象,正如荣格和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们更加注重“直觉的洞察”,因此我们有可能更加接近于“人类精神的本质”。我相信,伟大的洞察都是相似的,正因为如此,汤因比在中国还是一片狼藉的时候,就预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

    许多站在文明高度、有洞见的人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季羡林老先生,大师们的话总能振奋人心,但不知所以然的振奋容易盲目,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卑一样都是孤陋寡闻式的无知表现,我更加相信的是:中华文明会成为“下一茬”文明的重要参考系。易中天老师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中提出,要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这就要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总之,以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重新讲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从而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第一性原理”——思想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lu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