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蔡维泽的那首歌《视线所及只剩生活》,里面有着一句歌词:谁不借口时间挥霍和颓废,在只剩昨日之前。忽然的,在这个三十六度的闷热日子里,觉得自己颓废孤独的像条狗。
视线所及只剩生活
我们或是忐忑 或是不屑缘分的遗失
但满是蜿蜒后不见得笔直
我们或是后悔 或是放任自己的固执但
满是伤痕后不见得踏实
谁能坦然挥别过往的愚蠢
在只剩明天之前
谁不借口时间
挥霍和颓废
在只剩昨日之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61028/4e46f7ae0726b87c.jpg)
年轻的人们,世界灯红酒绿,却无所适从。
曾经看到过一个年轻人解释自己的生活情况时,用了人不生地不熟这个短句,忽然就觉得这可能是孤独的极致了,远比人生地不熟更让人难以接受,当时的脑海里就忽然就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城市的街道上,两边人潮与车潮交错而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他有了交集,触碰,但最后却发现整个城市却与他无关,连背景色都是灰色。理想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就好像两条平行线。
记得在晓松奇谈的开头有着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人使劲的去追着那艘已经开始离开港口的游轮,明知追不上却依然跑着,最后却只能在海边的栈桥上望着那艘船越走越远,直至不见。就像人们努力的想去搭上这个现实的游轮,但当检票时才发现,客已满......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年轻人的通病,日子并不是那样的无趣,有朋友,也有酒,有家人,也有日子,有着日常的忙忙碌碌,也不是无事可做,但还是会在某一瞬间觉得自己终究还是一个人,莫名的为了某件事情而伤感,为有些虚拟的未来而不知所措,在想着自己现在做的是否有用,该到哪里去,又能到哪里去,在将要进入社会时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这种莫名的孤独颓废感,好比一种失重。
在那个节目中蔡维泽说过自己对于自己未来的期许,他并不排斥主流,而是渴望自己成为主流。每个还怀着初时意气的人都在这样做着,不断地去寻求着自己成为主流的机会。在现实的世界边缘不断地试探,不断妥协又不断争取,尝试着去探求索要自己的位置,可能会被挤下来,也有可能站稳,但在说不清楚之前谁都不愿意放弃所谓的尝试。
想起他的另一首歌《5:10a.m》
树影摇晃 酒鬼们成群游荡
街灯夜巷 野狗三三两两
星星月亮夜色茫茫 跟生活一样
年轻的我们该去哪
过得幸福 总会梦想跌些伤
还没长大 细数我们儿时扯得慌
一半信誓旦旦的想 一半是梦话
这样的我们该去哪
今天要打哪儿晃 闹钟还没响
不甚急迫的忧伤
一成不变的日子与期望
一半信誓旦旦的想,一半是梦话,印象里的少年希望凭着一腔孤勇,闯荡却跌的头破血流,如同两条相对的轨道,要么交融,要么相撞。这种孤独感,就像是一个喝酒时的人,你不知道醉意什么时候会来一样,总是会突然地侵袭你的神经,唤醒沉寂了很久的痛感,致人焦虑。
这好像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困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处安放,无依无靠,就如同传说中的圣马丁鸟,找不到自己想要停靠的土地。这种冲突往往给人一种深深的挫败与无力。但我们的生活实际上还是如最后的那句歌词所写的一样,一成不变的日子里,毕竟还有着一成不变的期望。
毕竟,谁不是一边抱怨着生活的苦,一边修着通往未来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