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往强者之路

通往强者之路

作者: b4c3eecc1b51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2:42 被阅读27次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

    简介:这是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出版日期:中文版2015,英文版2018

    #一条强人路线:自由-幸福-进步

    先要有自由。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一个关键思想:都是你的选择

    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自由

    1. 康德哲学的自由观: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换句话说,就是你不能是一个工具。

    不自由的四种状态:

    *极端不自由——生存

    *被钱收买——利益和贪婪

    *被感情驱使——感情

    *被同理心绑架——同理心

    康德把所有这些能牵着你走的力量叫做“inclination” —— 倾向性。出于倾向性而做事的行为叫做“假设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凡是出于倾向性的,就都是不自由的 —— 也是不道德的。

    道德得是“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得是无条件的。仅仅是出于*义务*,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2.阿德勒哲学的自由观:最能直接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真正的自由,是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被认可驱使的人:

    爱跟人比较

    爱跟人炫耀

    3.获得自由的途径:建立横向的联系。如果你是个真正信奉自由、相信人人平等的人,那你对其他人的行为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表扬和批评都是 judge。别人做对了你可以表示感谢,别人做得不对你可以帮助他,但是你不能操纵他。

    链接一:自律vs自由

    “自律 = 自由” —— 你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所谓“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免于疾病和贫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你必须自律才行,这个道理很明白。

    不过今天的自律也不一定非得是为了“将来”的自由 —— 那岂不是成了无限推迟自由了么?费里斯在书里还对“自由”有另一番解释。我们平时所谓的自由,比如说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个其实有两个弊端,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个弊端是“选择悖论”。你面临的选项太多,你就容易挑花眼,根本不知道选什么好,幸福度反而下降了。还有一个弊端是“决策疲劳”。有个理论说我们每一次做决定都会消耗一点意志力,选来选去什么都没干就已经身心俱疲。

    这里我想补充一句,现代社会某些人得抑郁症,可能就是因为太自由了。表面上看什么都可以做,实际上做什么都没意思,也没意义。这样的自由就如同开了作弊码打电子游戏,玩一会儿之后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空虚。

    可是如果你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流程,你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链接二:自由VS风险

    塔勒布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雇员”这个身份做过一番分析。雇员在公司有利益攸关,所以有忠诚度。公司替雇员遮挡了风险,雇员获得稳定,代价是不自由。想要自由,你就得独自面对风险。所以说“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白给的。

    自由,意味着独自面对风险。风险,决定了你的气质。

    链接三:自由VS佛法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我们做更自由的人。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链接四:自由VS信息论

    上级交给你一个任务,任务已经非常明确告诉你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到什么地方、找什么人接洽、话术又要怎么说。如果你只能完全按照这个剧本执行任务,请问你贡献了什么信息呢?没有。你没有自由度。

    反过来说,如果你有能力不按剧本走,你敢给自己加戏,在关键时刻有选择权,你做的事儿让围观群众感到很意外,你才算是留下了信息!

    所以信息论的价值观是要求选择权、多样性、不确定性和自由度。我们不只想老老实实地活着,我们还想活出“信息”来。

    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信息就是意外。从“信息论”这个维度出发,有两种事情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做的:

    • 出乎别人意料的事;

    • 给自己增加选项的事。

    做事出乎意料,你做的这件事才值得被记住。有更多的选项,你才有能力做出乎意料的事。有选择权的人也可能故意做一些可预测的事来促进交流和合作 —— 但只要你真的拥有选择权,那就不管你是选了 A 还是选了 B,都是真的信息。选项 = 自由度。

    戳此回顾:一个基于信息论的人生观

    幸福

    1.“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比赢了的确能得到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不自由。对此,人们发明了两个应对策略:假装幸福和消极幸福。

    2.阿德勒提出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的高级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幸福来自贡献。

    3.幸福不是由具体贡献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贡献感”决定的。算贡献的大小,那是*行为标准*,中国话叫“论事不论心”,而“贡献感”,则是*存在标准*,中国话叫“论心不论事”。

    4.贡献感不在于行为的结果:你认为你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

    5.贡献感不在于和大小:你不需要达到一个客观标准。你不被外界东西牵引。

    6.贡献感可控:你不被内心某个永远不可满足的欲念驱使。

    链接一:回忆的幸福和经历的幸福

    • 如果你想取悦将来的叙事自我,那就要大胆尝试新事物、多做主动的事情 — 你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 如果你想要的是此时此刻的幸福,那就另当别论。

    • 考虑到人至少有两个自我,那么人到底应该追求长远的意义,还是应该活在当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简单。

    链接二: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在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心流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 — 而且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你想幸福吗?追求心流。

    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的更大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我看来,这个态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我们做事的时候并不在乎结果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而是专注于做这件事本身,从中获得乐趣。这句话听着特别像“心灵鸡汤”,但它恰恰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最终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至于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 — 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链接三:幸福和欢迎度

    想要获得幸福生活,“被接受”是比“地位高”更好的选择。这就意味着 —— 

    • 要帮助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需求;

    • 要关注别人,而不是只想要被关注;

    • 要精心培养深入的关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点赞”;

    • 要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自己感觉高人一等。

    链接四:使命和幸福

    为了眼前这点事儿努力工作没啥意思,你得有一个更大更远的目的,你得找到一个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为了家人和孩子也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结了婚的人工作表现更好。为了改变世界,当然好。

    你应该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去寻找这个目的。这符合决策科学,难以选择的时候,价值观是个很好的选择标准。

    《通往品格之路》的布鲁克斯说的是“使命的召唤”。他这本书里说的全是真实的英雄。这些人中有好几个是本来过的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啥,突然遇到一些事情,感受到使命的召唤,从此为之奋斗终生。比如说有一个人,目睹纺织厂女工被大火烧死,内心极为震动,从此专门为妇女权利奔波。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就有这么重要

    应用

    1.做到认真:认真不等于深刻,人生没必要深刻 —— 认真就行了。如果你不能认真地活着,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不喜欢当前的自己,那你真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幸福。 认真,是最基本的态度 —— 是对自己的态度。

    2.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3.建立共同体,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 —— 我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我承认,但是我能接受我自己。

    第二步,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如果你把别人视为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信任就是应该的。这个做法也非常适合现代陌生人社会。

    第三步,他者贡献:幸福来自对共同体的贡献感。但是做贡献可不是让你自我牺牲。

    4.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链接一:斯多葛哲学

    “控制二分法”,可能是斯多葛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这不是什么宗教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哲学思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能从容大度,处变不惊。

    链接二:自我关怀

    所谓“自我关怀”,就是你看自己,应该跟看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一样。我们看朋友总是比看自己更客观,你不会觉得朋友是神,也不会觉得朋友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你不会把他骂的一无是处,你会鼓励他。你会跟他说是人都会犯错误,下次改正就好。那么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所以“自我关怀”就是要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奈弗说,自我关怀能给你自信所有好处,但是又不会有过度自信的任何坏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掌握的心理技能。

    那怎么掌握这个技能呢?分三步 ——

    • 鼓励自己。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善于给自己鼓励。你要像你奶奶一样,用特别温和的语气跟自己说话;

    • 接受自己。你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

    • 面对错误。你要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吸取教训就行。

    金句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他拒绝改变。

    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那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决定的。

    不再担心别人的认可,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线图是先进步,认为自己只有进步了才能获得幸福 —— 而强者的路线图则是先要自由。

    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算旅游——从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

    不是钢琴大师怎么就不能高兴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往强者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p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