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那么推荐金钱密码?9/14~9/15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别感谢马丁老师,在课程中有感受到你试图通过很多方式来让我理解:平衡轮、过犹不及、珍惜所拥有的、什么是真爱这些概念。
感谢Nati的组织,感谢柏然的推荐,感谢毛毛、小七、洪雷、碧峰、阿欣的信任,还要感谢另外5位小伙伴的陪伴,感谢你们在过程中给与我的爱与支持。
感谢自己,不再给自己设限,全身心地接受与给予。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是什么决定了这棵树上的果实呢?
马丁老师的大树理论我在两年前就听过,那时候只是懵懵懂懂,感受不到,而两年后的今天,再重新听来,终于明白他说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都想象成为一颗树,而我们都想要自己这棵树上结满又大又甜的果实,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多的时间、小孩上更好的课程、自己拥有豪车和很多很多钱,而直接影响果实的是树枝,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栽培技术用于改善树枝的营养状况,比如我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非暴力沟通、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都是技法的学习。
但是其实影响树枝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树干,就像建造一座大厦一样,我们有了建筑材料、施工队,同时也要有设计图纸,我们最终才能建造这座大厦,但是,真正决定这棵树上的果实大不大、甜不甜的其实是树根,如果树根早已腐烂或者早已枯死,任凭你如何对树枝修修剪剪、对树干呵护有加,都没办法增加果实,所以其实最根源的还是树根。
而如果把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有向前的,有向后的,也有杂乱无章的,我们知道,最终事物运动的方向是各方合力的结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把向前的力加强,把向后的力让他转念,而杂乱无章的力让其更多地往前改变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这棵人生之树的枝头结满我们想要的又大又甜的果实。
而关于金钱这颗果实,恰恰是在我们这棵树上我们最想要收获的果实。
穷人玩金钱游戏是为了不要输,有钱人玩金钱游戏是为了赢
在金钱密码的一开始不久,我们就玩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金钱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所有人准备5元到100元之间的纸币,在游戏开始的时候,所有人围成一圈举着钱大声高喊:“这是我的钱,我爱钱”,从一开始的小声试探到最后的跳起来喊:“这是我的钱,我百分之百为我的钱负责。”最后马丁老师转过身说把你的钱传出去,我就马上紧紧握住自己的钱,然后快速地去抢红色的钱,但是,当时另外一个小伙伴也几乎同一时间抢这张红色的钱,如果我再用力,这张红色的钱应该就会被我们俩撕成两半,犹豫了一小会,最后放手,然后立马重新调转方向把周围能拿过来的钱都拿过来了,玩这个游戏净赚15块钱。
结合自己的感受,我认识到了自己以下两点:
1、当别人比我的渴望更加强烈的时候,我会主动为别人更强烈的渴望让路。
2、我自己的钱一定会紧紧守住,而别人的钱能赚就赚。
再对比损失钱的小伙伴,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心态:
1、对钱没有什么太大感觉,钱够用就好
2、羞于谈钱
3、会在抢还是不抢的天平两端纠结,最后内耗
4、在和别人发生金钱上的冲突时,自我要求不能让别人吃太多亏
5、压抑自己的情绪,装作因为钱少,所以没有不适感,实际上,内心已经默认别人把我的钱抢走是不道德的。
综上,穷人玩金钱游戏是不要输,而有钱人玩金钱游戏是为了赢,我是哪种思维模式呢?
成功的人不是没有恐惧,是带着恐惧上路
有以下五个作业,分别是:
1、问三个陌生人面对面要钱,金额不限,时间:40分钟
2、第一个作业完成了之后,再在金额上或者数量上进行突破,时间:20分钟
3、推销自己,以收到钱为准,时间:15个小时
4、问朋友借钱,金额不限,不要求马上到账,答应也可以,时间:40分钟
5、打电话和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时间:20分钟
看似只是五个作业,其实对我来说,每一个作业都是挑战,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参加培训时,问陌生人要钱时的胆战心惊,全程都是用诸如没钱坐地铁回家这样的谎言试图蒙混过关,而到了第二次复训的时候,搭伙完成作业,一样都是用谎言来完成的。
到这一次,我发现我不能再以谎言来要钱了,因为要说谎的我会很不安,所以这次我选择说出自己真实的情况,要完成作业,所以向你求助,到最后可以坦坦荡荡地问陌生人要钱。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我问一个陌生人要钱,他直接掏出口袋里面的钱就要给我,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就试探性地问为什么要给我钱,难道就不怕我是骗子吗?他说:“五块钱而已”,这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从一开始的谎话连篇到现在的自如坦荡,需要克服的一直都只是我自己内心当中的恐惧而已···
马丁老师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物理上都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牛顿说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可以有以下三个要点: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3)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不过,鉴于我这是一篇总结,不是物理课,所以我决定说点通俗易懂的。
如果把我们的状态想象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话,我们一般都是只有两种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而这次的金钱密码就是这个外力。
人都是害怕被拒绝的,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会恐惧,恐惧之后就是裹足不前,就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因为这样最安全,而当我们可以战胜自己的恐惧去往前迈出一步的时候,就是从0到1的过程。
对我来说,最难做到的是第5个作业,哪怕是第三次培训,这个作业对我来说依然是最有挑战的。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都出去打电话了,Nati在培训教室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很随意和轻松地和她爸爸妈妈表达爱意,而唯独我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的腿一点都动不了,我们的家庭氛围是很轻松的,但是我们却很少会相互之间说我爱你,我就这样一直坐着,直到所有小伙伴都带着微笑走进来,和大家分享他们这次打电话的故事,我依然没有勇气拨出爸爸妈妈的电话。
直到有一个刹那,一个小伙伴说他以要完成作业为话题,才终于说出来,于是我暗暗给自己鼓气:“没关系的,去说出来吧!”
于是开始迈出第一步,打电话,熟悉的铃声响起,妈妈接了电话,于是我就以作业开始说,妈妈从一开始的担心到最后了解情况后的坦然到最后的开心,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而有了第一步,迈出第二步的时候就好多了,可以感受到爸爸听到那句话的开心和由衷的喜悦。
限制性信念 让我们裹足不前
时光的潮水永不停歇地向前翻滚,质疑自己的声音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里此起彼伏,日复一日不断叠加的年龄数字就像如来佛祖贴在五行山顶的那道符,将我们彻底封印。
我们焦虑、惶恐、不安;
长久以来形成的限制性信念系统将我们牢牢束缚着;
毫无觉察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患得患失,裹足不前;
我们真的被压在五行山下压得太久,久到忘了在这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中,自己本就是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
我们每个人都有小的时候,小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什么是恐惧,而什么是失望,我们都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去大步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世界观,当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盲人摸象的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看见不等于看进去,我们周围存在着无数的信息,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选择看到的世界,而我们选择看到的世界会因此形成我们的世界观。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重要,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很重要。
在世界观之上的,是关于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人生观,在人生观之上,会形成自己对于事情重要性的排序,而排序的先后顺序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
在价值观的旁边,就是价值观的孪生兄弟——信念。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信念系统,而信念具有排他性,当遇到不同的信念冲击的时候,一般按照本能脑的三大反应是:对抗、逃避或者僵住,而当一个人可以首先觉察到自己的信念以及别人的信念的不同之时,就可以自己做选择,而这个选择的空间是巨大的,并不是非黑即白。
那么,信念的来源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在这个课程上,马丁老师说有三个主要来源:
1、语言的力量
2、榜样模范的作用
3、特殊事件
而语言的力量之强大足以压倒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醒我,要多注意语言的力量,要多对自己说好话,多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说好话。
人有两大痛苦,一个是后悔过去,一个是恐惧未来
关于痛苦,马丁老师还说了改变的痛苦大于行动的痛苦,因为惯性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我们要改变本身的惯性,需要施加的力远远超过我们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所需要的力。
是的,我们的过去有很多的愤怒,记一辈子就是痛苦一辈子,而愤怒,马丁老师说,其实像烧掉自己的房子去赶走一只老鼠,而对于未来,首先我们需要学会享受我们努力得来的的东西,你已经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发展中一定会出现问题,做任何事情刚开始一定是要做加法,恐惧了怎么办呢?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比如,换别人的角度、换成功以后的角度,都可以。
这是一个有因有果的世界
在最后,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这个电影里,我们看到,整个电影里都在循环讲一个因果。
因为妈妈放弃了救姐姐而选择了救弟弟,所以姐姐最深层次的缺乏安全感是源于童年时期的被放弃,而这一遭遇直接导致了姐姐在之后人生中的所有重大选择时,都无意识地离开去避免再次被放弃: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养父母去外地念大学、离开男友独自一人去外地、离开自己的国家逃往国外,这种种选择都是因为她妈妈的一句话:“救弟弟。”
而她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能是因为受到孩子奶奶的影响,所以有重男亲女的观念,加上当时自己的老公已经死于地震,在弟弟和姐姐只能救一个的时候,她选择了救弟弟,作为母亲,她做出了这个两难的选择,而在她人生之后的整个30年,她都活在对姐姐的愧疚中,因果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样的一个因果的故事,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体会呢?
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点:
1、如果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做相关的因。
2、从信念到想法,从想法到行动,从行动到结果,而从结果回归到信念,这是一个循环,也是一个因果,想法会反映一些信念。
3、而从戴明环的PDCA(plan、do、check、action)来看,也是一个因果,do和action的区别在于do是直接的行动,而action是在check之后的do。
对我来说,这次培训的意义在于,让我更加明确了关注自己已经有的,不要总想着去完美,既要追求结果,同时也要享受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