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南朵在《对财富说是》一书中,对金钱做出这样的理解:金钱是流动的能量。它来了它走了,有时多有时少,这就是钱的本质,它不是固定的东西。
最近感觉自己花钱没有规划,没有节制,冲动之下做了一个金钱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是自己的金钱性格是敢拼敢做的追梦者,金钱追求是发展、自主,金钱宣言是赚钱不就是为了买想买的,做想做的。
下意识的反应是这个测试结果不准,自己平时挺抠门的,但是有时又能一掷千金。看到详细的解读,却也有几分道理。
金钱能量
金钱能量钱来钱往,金钱似乎没给自己带来应有的滋养,放流的模式让金钱快进快出,就像是一道华丽的瀑布,短暂地在眼前划过。
当有活力滋养客体,比如一份工作,那么钱将会是热情灌注在工作上,自然而然收获的副产品;当有活力滋养自身,比如犒劳自己,那么钱又将会像能量补充剂一般,带给你满足和自信。
活力自在流淌的时候,金钱往往也不是僵化的。同时我们会因为处在热情且自信的循环中,觉得生活是积极的、美好的,而不为钱所困。
我的问题是总忍不住把视线落在自己还没有的事物上,也就没了闲情雅致去好好感知当下已有的东西。
金钱流向
经济学家莫顿米勒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钱去了哪里。
相对来说,我更倾向于将钱花在与“个人发展”相关的事物上。比如,知识付费、兴趣爱好、拓展视野等,这类消费的共同目的都在于用钱换区可以充实精神、提升思维、丰富体验的内容,以促进自身成长。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的精神并不充实,也饱受思维局限的困扰。
同时,我很少为家人花费,几乎不将钱花费在人际交往上,这是由于我的性格导致的,也是今后提升改进的方向。
金钱渊源
促使我们形成当前金钱模式、金钱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如近期财务状况、社会观念、代际习惯继承等,其中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可能是众多因素中最为深远和绵长的。
婴儿时期的贪婪和匮乏没有得到及时缓解和疏通,也可能是父母带来的匮乏感,让我的潜意识里始终觉得要“靠自己”。因此我需要积蓄满足自己“靠自己”的焦虑,同时又要通过大额的花费,去获得,去补偿,去满足之前被压抑的各种事情。
潜在心理课题
定力不足。想要的太多,实际做的太少,自己常常需要新鲜刺激的激励,少了些许耐心。总在培养新爱好的路上,但因为熬不过见成效的时间,又半路放弃。
选择恐惧。自己渴望对生活有掌控感,认为这就是幸福。自由选择的同时,可选项变多,焦虑也就随之产生,得失心随之加重。于是在前进的路上,因为迟疑、顾虑、计较,脚步不再轻盈。
对金钱的理解、消费的习惯,反映了我们的性格。
通过这个测试,自己了解到自己对生活掌控感的渴望,对“靠自己”的执念,以及通过大额消费或者批量消费补偿自己的压力。
自己把更多的金钱消耗在了自我提升上,而不注重人际交往的金钱支出。
在觉察自己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消费观念,让金钱带给自己能量,带来滋养。
这是自己千日写作计划的第十篇,写自己所悟,悟自己所需,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