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洗澡的时候,我一边揉搓着满是泡沫的头发,一边回想着下午李老师讲的第一节课。
道理,心理,合理,道理,心理,合理……
说实话,这不是我第一次听李老师讲这些内容了。去年研修班,我旁听了两节课,其中就有这一节。另外,在其他一些场合,也经常听到李老师讲到类似的观点。可以说,今天下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有一点很奇怪。以前听到这些的时候,只觉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好,很好,非常好。但再往深里探究,问问自己到底学了啥,就觉得朦朦胧胧一大片,哪句都挺有道理,但一句都说不上来。
这次感觉不同。我一边搓澡,一边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就觉得整体脉络、框架,大致能捋的出来,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也能说得上来,很多概念、理论不再是飘飘忽忽的一团云,而是眼前的一片树叶,一个果子,伸伸手就可以够过来。一句话,学到的东西比原来多了。
这感觉当然让我暗爽。但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我也想探究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为啥这一次,感觉比之前学到的多呢?
那还用问。多听了一遍,记忆加深了呗!
这是个原因。但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主要原因,一定还有更关键的!
就在此时,电光火石,李老师的一句话划破云霄,穿越天际,轻飘飘来到了耳边:
“心理咨询的效果不取决于咨询师的水平,而取决于来访者对咨询师是否信。”
你能接收多少,不在于对方,而在于你自己的态度。
以前,我对李老师自然也是“信”的,不然也不会跨越山海,翻山越岭,到处追着听课,也不会因2015年的一面之缘,回去翻遍他的博客、简书,买下了他所有的书,也不会连续两年去旁听新阳光讲师大比武。
但今天下午的“信”,却又全然不一样。两个月的深思熟虑,报名研修生,把自己推向“绝”路;驱车5个小时,特为来听第一堂课;3个小时的课程,自己几乎一字不落,从头听到尾;尤其是,交了一笔相当不菲的学费……所有这一切行为,都在标明着,暗示着,驱使着,自己对李老师已经由“相信”变为“迷信”。
尽管自己浑然不觉。
所以呢,台上的李老师,还是李老师,他啥也没做,啥也没变,讲得也是老生常谈的内容。
但台下的一位听众,现在可以叫学生了,却因为自身身份、心理、态度的转变,收获的内容较以往大大不同。
看,“信”对于一个人敞开心扉,接受对方,进而塑造自己,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晚上,睡觉前,我兴奋的跟媳妇说起以上心得。她老是不明白学心理到底是在做啥,就觉得我一天到晚拉着她唠叨,挺烦。
我不甘心的说,你别不信我,我跟你说这些你不感冒,但要说给别人,可是要抢着来听哩。
再看她,已经睡了。
插播小故事一则:
大约十年前,我跟着一个团去蓬莱旅游,团里中老年人居多。到了“仙境”,导游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庙里,高台之上,一个面容清瘦,披着袈裟的高僧端坐于烟雾之间。过了一会,高僧开始讲法,我听着听着,觉着又是老套路,一会又该推销“开过光”的各种“法物”了,因此眼睛开始走神,到处乱看。那高僧,慧眼如炬,专门走下台来,对我说:这位施主,我看你六根清净,修炼到家,就不用再听老衲啰嗦了,请先到外面休息一下吧。
到现在,我才明白,那高僧看着我走出去的背影,心里一定在说:
你压根就不信我,我跟你叨叨啥?
写于2019年10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