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常随笔(38)

日常随笔(38)

作者: 梦若清莲_3d49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12:46 被阅读0次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在抖音流连,偶然刷到这首诗,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写的。含义是早就听说庐山美,浙江潮壮观,去不上非常闹心,去过了,也就那样吧。

    循环播放了多次,觉得很有意思,原来这名贯千古的东坡居士也和我们普通人有一样的感受。

    所以有很多地方我都不敢去了,怕回来后觉得不过如此,负了我的一腔热情。

    有人说旅游就是拍照,然后就有了和人吹嘘的资本。我想如果旅游还是为了与人相处似乎弯子绕得大了些,不如直接赠人玫瑰来得快速吧。

    牡丹在我未见时觉得是天下奇花,集美丽梦想传奇于一身。可真的出现在眼前,除了它独有的美艳之外,依旧是三岔九顶的叶子,依旧是刺眼的阳光,偶尔有小虫飞来爬去。生活中它就是一朵花。

    所以我不想把它请入家中,想留着那么一点神秘。

    牡丹盛放时节,多个直播间在实时播放。看到了二乔、姚黄很多以美女命名的品种,外形变化不大,依旧是笑靥,只是颜色的不同而已。

    而细究古代美女,也是背后的权势的光环让她们拥有灼人的光艳,如果一袭布衣,一把锄头,每天早起熬粥煮饭,眼耳鼻舌身就失去了欣赏性了吧。

    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来被认为是哲理诗,道出深入其中却难得其实的尴尬。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给它做了很好的广告。

    明代大画家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的一幅传世名作《庐山高》,在技法上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笔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山峰多用解索皴,皴染厚重灵动;中段山峦则用折带皴,皴笔精细,墨色较淡,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匀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

    然而据说他没到过庐山,这幅画是他给老师的贺寿礼。

    沈周的庐山高截图

    写到此,庐山是不能不去了。即使不能识得真面目,也没有什么了。所以旅游,很多时候是和名人的一次相遇。

    去泰山,看到孔子登临处,马上停下脚步,想看看这石这土是怎么承载这位大思想家的。好像有一股气韵从地底涌出,化身为慈眉善目,化身为竹简长袍。

    仰慕古人便是一次行程的目的地。然而是否真的能学到古人思想的精妙还要广泛涉猎他们的文章。不是也去溜达一圈那么简单了。

    看过一位编剧在写某位名人的时候,比如东汉的蔡伦,她一定要到名人故居故地去体验一下。所谓触景生情,在同地感受自然给人的感染。

    当然,旅游也是一种休闲生活,与名利无关。更多的时候,畅游才是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常随笔(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vd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