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些养育的误区你踩中了几个?

这些养育的误区你踩中了几个?

作者: 幽兰香 | 来源:发表于2023-12-21 23:50 被阅读0次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瑰宝,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事实上,在孩子成长成才的过程,我们却发现许多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期待相去甚远。

他们焦躁不安、社恐抑郁、注意力涣散,不能安心工作、抗挫能力差、做事没有信心、能量弱,甚至只想躺平当咸鱼……

当你在为孩子的现状焦虑不堪之时,你可知道孩子的这些情况与父母对孩子自小的养育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的原罪。

孩子成年之前是成长的关键期,这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都有极大影响。

你可知道你无意之间的言行给孩子埋下了不良种子,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来看看下面几个养育误区你踩中了几个呢?

一、你哄孩子的举动有可能给孩子埋下粗暴复仇的心理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幼小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结果被放在前面的小凳子绊了一下,腾的一下跌倒,又向前一爬,小脑袋磕到了旁边的桌子上,孩子愣了一下,接着撕心裂肺地哭起来。

奶奶心疼的一把抱起孩子哄着,一脚先把小凳子踢开,再把桌子拍上几巴掌,嘴上一边吹着孩子被碰疼的地方,一边说到:“宝宝不哭了,奶奶吹吹就不疼了,全是这个害事根桌子把宝宝碰疼了,我已经打它了,宝宝不哭了。”

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

懵懂无知的孩子在哄他的爷爷或奶奶脸上“啪啪”拍了几下,他们不但不阻止,还乐呵呵地亲吻着孩子的小手心说:“我肝肝就心疼的,在爷爷(或奶奶)脸上也打一下。”孩子看着笑成花儿的爷爷或奶奶,又“啪啪”拍在了另一个人的脸上。

你可能觉得孩子小,这种行为博孩子一笑也无所谓,只要孩子不哭,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它给孩子心里埋下了复仇的意识和“暴戾”的因子,“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尹建莉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孩子小的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的事会常常发生,这时他们会尽量表现的很轻松愉悦,让孩子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

女儿圆圆被小凳子碰倒了,哇哇大哭,他们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紧轻轻的亲亲她的疼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的稍好一些时候,再像对女儿一样,也去给小板凳也揉揉,并说小板凳也碰疼了,揉揉就不疼了。

这样的举动传递给孩子的是公平公正,遇事不能把责任一味推给别人的理念。

二、你的简单武断行为会给孩子制造恐惧心理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面临打疫苗的问题。这时孩子还没有接触过打针,他是懵懂的,不会抗拒。但针头刺入皮肤的疼痛却会让他疼得哭起来,并记住打针的恐惧,下次生病打针,就会抗拒。

这时妈妈一定要安抚好孩子,告诉他为什么打针,打针有一点疼,但能忍受,而不是欺骗他打针一点不疼,这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尹老师在书中说,圆圆生病打针的时候,她就是如此安抚的。说打针的疼痛就跟她摔了屁股墩一样的疼,是能忍受的吧?圆圆点点头。并且还告诉她,如果疼的不能忍受的时候,就可以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就给孩子留有了后路,孩子打针哭了,也没有伤她的自尊心,没觉得自己不勇敢。这一招是非常有效的,此后圆圆打针,从来都没有哭过。

在治疗的过程中,圆圆还做过一次超声雾化。超声雾化比起打针来一点疼痛感都没有。可因为妈妈不知道超声雾化是什么,给孩子也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安抚,结果圆圆非常抗拒,根本不配合。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会恐吓、逗弄孩子。如会恐吓孩子说:你不听话,就把你关在黑屋子里面;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这些话会给孩子内心造成巨大的恐惧,让他长大后都没有安全感。

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好奇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有的妈妈就会对孩子开玩笑说:“你是我捡来的,不是我亲生的。”这种玩笑话给孩子造成的恐惧与伤害,是你意想不到的。

邻居给我讲过她小女儿的事。她有两个姑娘,小女儿小的时候,她开玩笑说过一句,她是自己抱来的。她从没有想过这句玩笑话给小女儿带来的伤害有多大。后来孩子大了,她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日记,才知道孩子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抱来的孩子,所以特别敏感多心。在日记中把妈妈称作恶毒的女人,她赶紧给孩子解释,那只是一句玩笑话,她就她亲生的,可孩子不相信,一直跟妈妈对着干。到高三体检,那天要化验血型,孩子特别紧张,直到血型出来,她和她爸爸的血型一致,孩子才长舒一口气,彻底相信自己是亲生的,与父母冰释前嫌。

父母有时候一句无心的玩笑,一句气急的恐吓,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灭顶之灾。父母要注意你的言行里藏着孩子安全感、信任度。

三、你无端的猜忌暗示会把孩子推向你害怕的方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抉择的问题。这时父母一定不能拿成人的观念,去揣测孩子,而是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

比如男女同学交往的事,有的家长就草木皆兵,又是监视、又是跟踪,找老师、找同学了解,唯恐孩子“早恋”影响学业,这些行为不但阻止不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相反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真的就去谈恋爱,那时就追悔莫及。

还有如何对待给孩子金钱的问题,也塑造着孩子的金钱观。

看到一个故事,孩子的妈妈怕孩子养成偷钱的习惯,就把家里的钱藏起来,不让孩子发现。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她都会再三叮嘱,如果让孩子自己去拿了钱,她就一定会再确认,孩子是不是多拿了钱。这种时不时的暗示,让孩子很是反感,后来长大后,他就开始偷家里的钱。真正向父母害怕的方向发展了。

父母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面、积极的信息。

你总是暗示自己的孩子是正直善良的,你的孩子就会拥有正直善良的品质。你总是暗示你的孩子像牛顿一样爱思考,你的孩子也真的会变成“牛顿”。

四、你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试错成长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无意中犯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处理,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大的问题。

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就会把米面弄的到处都是;他们会丢三拉四,总是把东西收拾不好;玩过的玩具,不会归位;脱下的衣服、袜子扔的到处都是;让看会书,他便要看电视……

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搞得爸爸妈妈们焦头烂额,如果遇上自己工作、生活中有了烦心事时,就会经常条件反射的冲孩子发火:“我早就提醒过你了,你居然还……”“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或者有时候为了省事省心,干脆帮孩子把这些事儿都干了,这样做了当时是省心了,可对孩子以后成长极为不利。

“教育就是把重要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们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孩子的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教育正面教育的功能。”

家长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的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

写在最后

在孩子养育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中都关系着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养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父母们要带着一颗纯真的爱子之心,用心、耐心、细心去呵护每棵幼苗,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养育的误区你踩中了几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bf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