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是很多同学留言,大意是,要放轻松,不要学傻了,不要照着书把豆爷养成了猪。同学们的意见都非常中肯,全盘接受哈 🤗
在这里,还是要表个态,皇太后去学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自己。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哪天被“星探”发现,坐在家里旱涝保收。
其实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师心不师圣。
拿理论套事实,怀疑事实,的确傻,尤其是我这就瓶底的水平,再生搬硬套,就更傻。我一直都认为,心理学的理论都对又都不对,某事某刻对某人有效就是对的;否则,听过就算了吧。
有时想想,我们那一代父母没功夫管那么多,大的带小的,院子里小孩一起玩。爹妈被迫干预的少,让孩子自由生长,大体没错。虽然高矮胖瘦不同,能力参差不齐,但都是好孩子,都快快乐乐;现在也都自食其力了。
靠的是啥,本能!
跟着感觉走...
今天,就想说说尊重自己的感受这个事儿。
记得心理所同学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闺女和她一起洗澡,总说水热,她自己试过不热啊。于是说,谁说热,不热啊。结果是闺女从此不爱洗澡了。多年之后,她才醒悟,孩子的皮肤娇嫩,哪里是她的糙皮能够体会呢。现在,闺女成长的极优秀,和她醒悟之后尊重孩子的感受分不开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你冷不是我冷”… 是不是很多孩子内心里都有这样的呐喊;很多父母,是不是在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以爱的名义。
忘记谁说的,感觉比理性可靠,身体比头脑可靠。进化心理学应该会对这句话有个科学的解释,感兴趣的同学自行查阅吧。我没仔细研究过,但我相信这句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6838336/a1d72418c22d0f9b.jpg)
吊桥实验,听说过吗?在吊桥上,迎面碰上个美女交换电话,之后的再约会率,比在大街上要高。因为,心跳会让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书面语的解释是,生理唤起决定人们产生何种情绪)。虽然是恐惧的心跳,但依旧给你带来潜意识里爱的感觉。
所以有种说法,爱与不爱的感觉,在胸口,除了怦然心动,你是不是也有失恋时疼的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而头部的感觉,会和对别人不好的评价联系在一起,鄙视、讨厌的时候,你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哼”,然后翻个白眼。
呵呵呵,扯远了。其实我想说,感觉是生物本能,比咱所谓的前额叶思考要早进化几百百百年。
之前提过,孩子不是白纸,生来就有精神胚胎,就有灵性;那孩子的感受,我想应该也是天生来的,如果父母习惯影响、评价、否定孩子的感觉,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失去了对世界的感知,也就失去了判断,那TA还怎么去体验人生,实现自我呢。
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那句话,如果孩子说不冷,那随他,顶多在挎包里多放件外套。
这样,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了?我想,不用回答这个问题吧。正常的爹妈心里都会有个界线,也一定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我还是觉得有句话,值得推荐。
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
爱,很好理解了,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或者需要你回报我什么,你就是你,爱的就是你!
但这个没有敌意的坚决,我想多说几句:很多爹妈都知道“温和而坚定”,态度要好,但底线还是要坚守;但,我觉得这还不够。
还是那个同学,她说,其实很多爹妈都不够坦诚,带有成人的虚伪。在拒绝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寻找各种理由,让孩子的需求变得不合理、不正确。这样,爹妈的拒绝就有了道德的制高点。
我拒绝,不是因为你的需求不合理,只是因为我没法满足你。下班回家,不想给孩子讲书,“对不起,我累了,想休息,不能给你讲书”是不是比“你大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不应该再让大人讲了”少了扯来扯去、唧唧歪歪呢。
智慧的父母,有自己的边界,尊重自己的感受,没有改造他人的梦想。做你想做的,没有期待,没有目的,只是因为你想这么做。
德波德波说那么多,简单一句话,按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相信孩子会有样学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