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马克思主哲学理论的时候,读到一个理论叫“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指两个物体同向同速运动,两者相对以对方为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相对静止。
经过多年,再读这一理论,有许多的想法。
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也会这样?
只有以对方为参照物,不停地摆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修炼自身的修养,才能保持步调一致,才能够有同理心,才能够保持同一个频率,也才能够产生共情!
前段时间看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有一对夫妻,许伯常和刘淑芬。他们的故事,令我陷入深深深的思考。
许伯常出身寒门,与刘淑芬也曾有过明媚简单、琴瑟和谐的爱情生活。许伯常还曾经发誓与刘淑芬白头偕老,过一辈子。善良的刘淑芬毫无犹豫地付出所有,供许伯常读书上大学,从刘淑芬后来的回忆里看,也曾有过特别甜蜜的时光。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许伯常在大学毕业时后悔了,想悔婚,但也许是当时社会现实所限也或者是刘淑芬拿着刀子威胁,许伯常最终没有解除婚约。
刘淑芬,对他是有爱的,所以,刘淑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为许伯常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包。好吃好饭地对他,自己宁可就着开水泡咸菜吃饭。
刘淑芬在生活中经常追着打骂许伯常,对许伯常大吵大闹。
刘淑芬,在外人眼里变成一个不讲理、不懂分寸、撒泼打赖的泼妇。
许伯常又是如何对待刘淑芬的呢?
许伯常不正眼看刘淑芬,杯子碎了,宁可用饭碗喝水,也不动刘淑芬的杯子,饭碗被刘淑芬摔了,他宁可用铁饭盒也不动刘淑芬的,不用也不动刘淑芬的任何一个东西,更不和刘淑芬同寝。许伯常与刘淑芬分得清清楚楚。
但是他吃刘淑芬做好的饭,也喝刘淑芬煮好的水,穿刘淑芬洗好的衣服,用刘淑芬洗好的碗筷。
许伯常是邻居眼里的厚道人,同事眼里的好男人,学生眼里的好老师。显得温文尔雅,懦弱、窝囊、忠厚、老实。
可其实,许伯常在他们的共同生活中,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方法,就是:
不说话、不回应、不吵闹、不搭理、不关心、不交集、不融合。
这就是我常常见到那个名词“冷暴力”啊!
细细思考,这段关系,就可以发现许伯常既没有放慢脚步试图等一等刘淑芬,也没有试图打造自己内心的修养,善待自己曾经要白头偕老的妻子。在无法改变自己与妻子的关系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地杀害了原本最应该爱护的妻子。把这段婚姻变成了一段悲剧。最后造成另一个女孩儿的悲剧,也造成自己妻子的自杀死亡。
如果,许伯常真的是一个善意满满的人,也就不会不具备同理心,也不会把这段婚姻变成悲剧。总而言之,这段悲剧是许伯常的自私自利造成的。把一个有情有义的女人推向泼妇,推向害人的人,推向死亡的悲剧,这是许伯常个人的自私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这相对静止的概念一样,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就一定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具备同理心,善待身边所有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