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8日,《中国核工业报》刊发了离退休工作处张和西、曹捷生撰写的《把“核”溶进血液里的人——记东华理工大学退休干部杨建》文章。
该报编辑部评论员对文章点评:唯有情怀,不可辜负;唯有情怀,能抚灵魂;唯有情怀,最难将息……流淌在万千核工业人血液中的核情怀,永远是那么豪迈、那么激昂、那么高远。若没有这份深沉情怀的激荡,我国核工业绝不会铸就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会成就如今举世瞩目的辉煌。在众多核工业创业者中,杨建也许并不是事迹最为突出的一位,但他同样是“听从所心,无问西东”,凭借着沉浸在骨子里的核情怀,不只为核工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且在不懈追求中也达到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收获了个人的圆满。
现将全文摘引如下:
把“核”溶进血液里的人
——记东华理工大学退休干部杨建
这是一位把“核”溶进血液里的老人。上大学填报志愿,首选核地质院校;毕业后,在地质队从找矿员做起,摸爬滚打,最终成长为大队领导干部;工作调动,执意回母校,为培养核地人才效力;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核事业的深厚感情溶入诗词曲赋、书法、雕刻作品中;退休后,作形势报告谈核,开设讲座讲核,举办书画展也离不开核。他就是与核为伴终生的东华理工大学退休干部杨建。
地质生涯结一生核缘
在上世纪60年代高考填报志愿时,杨建因早已对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后更名东华理工大学)有所了解,加上对核的浓厚兴趣,毫不犹豫地把该校列为第一志愿。当天晚上,班主任把他叫到教研室,动员他改报其他院校,他坚持道:“我梦寐以求的就是进入有核技术专业的学校。”,最终,他如愿被录取了。
进入大学入校宣誓的场景,杨建至今记忆犹新:“由系领导领誓,誓为铀矿地质事业奋斗一生并严守学校和所学专业性质秘密。”毕业后,杨建先后在两个地质大队工作过,参与了铀矿勘探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区域铀矿床的选点调查,尤其是赣南桃山花岗岩体铀矿成矿规律的研究,经历了党、政、群、技等不同管理岗位转换,直到大队党委副书记兼副大队长。
核工业华东地勘局二六二大队是他工作的起点。这个大队是核工业的功勋队,在半个世纪中转战湘、赣、鲁三省,向国家提交27个铀矿床。其中:1958年初提交的赣东北坑口铀矿床是我国首批三个铀矿床之一,为供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解了燃眉之急。在赣东,为之后勘探并确立全国最大铀矿床——相山铀矿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对赣南桃山这个我国最大花岗岩铀矿勘探中,创下了进尺相当于154个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记录。
回想当年野外作业的艰苦环境,杨建至今刻骨铭心:早出晚归,餐风宿露,睡过猪圈,迷过路,甚至几次误闯猎人设计的机关暗器区,六次命悬一线,死里逃生。但为了当初的誓言,他无怨无悔。杨建曾经在一次讲座中伤感道:“那时,我想自己也活不了多大岁数,不过我今年67岁了,比起逝去的队友,我很知足”。
受队友勇于献身壮举的感染,二六二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找矿”这一优良作风的影响,杨建在地质生涯中磨练与成长,已塑造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地质人。
由于国家核地质行业紧缩政策,1992年工作发生调动,原本有几家单位供其选择,可以进入大城市,也可以离开核工业系统,但由于难以割舍的核情怀,杨建作出了令家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选择回到地处偏僻的母校工作,为核工业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回到母校后,杨建先后被任命为电子系总支书记、信息工程系书记兼主任、电子工程与自动化系书记。虽初涉教学管理与治学,但凭着地质人勇于担当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他迎难而上,立军令状,开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武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审时度势,改电子系为信息工程系;调整办学思路,着重外延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硬是把当初规模最小、层次最低的系办成了综合实力最强的系,学生人数几乎占到当时全校的三分之一。
三尺讲台育年轻核苗
2006年,杨建退休,而后一头扎进了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借三尺讲台向年轻师生传递核工精神,发挥余热。
也许是长期受艺术熏陶的缘故,杨建做事特别追求完美。为了适应一名部门领导到公益事业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他充分利用时间苦练内功,坚持良好的自学习惯,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和文学。他常说:“如果讲课提不起学生兴趣,那只能说明我的课没有上好。”每一场讲座,杨建都要认真备课,而且做到脱稿演讲。
由于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杨建也曾有过烦恼。2015年,一次接到关工委任务,为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杨建备好课后,由于各种原因讲座时间一推再推,为此,他不得不每天温习“功课”,默记讲课内容,以至于后来影响了正常休息,引起失眠。
杨建与学校师生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往,常被邀请开设讲座,最多的一年开设了3个主题9场讲座。2016年3月,应长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邀请,每周1-2场连续8场为年轻老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杨建将讲座内容分为六讲,每讲都穿插地质人奉献核事业的故事。有书本,有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工精神深度交融,让年轻教师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魅力的同时,深切感受核工精神的巨大力量。
2017年4月,杨建为200余名师范学院学生开设“关于写粉笔字”专题讲座。在讲述粉笔书法实践时,他以自己核地质生涯的传奇经历,选汇古诗词的经典段句,以“核地情怀,古韵新篇”为板书内容,一边叙述、一边吟诵,一边板书、一边演示。整场讲座呈现的既是一幅幅粉笔书法画卷,又是一场诗词曲赋大汇,更是一曲热情颂扬核工人创业精神和核地质尖兵家国情怀的赞歌。
诗词书法寄牵魂核情
去过杨建家的人都清楚,70平方米的两居室,狭小的客厅摆放一张大大的工作台,上面整齐排列着刻刀、毛笔、砚台、墨汁等,一个房间堆满了各类书籍和书法作品。杨建兴趣广泛,喜好学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曲赋、书法、雕刻。
虽然离开地质队,但他魂牵梦萦的还是核工情,内心记忆的是地质生涯的点点滴滴。工作之余,杨建常常有感而发,或赋诗、填词,或练习书法、雕刻,把自己对核地质的情感寄托于一件件作品中。多年来,他已创作了《沁园春·宁都行》《核工梦·母校情诗组》等诗词300多首,书法、雕刻作品数千件。
为了更加生动地抒发自己的核情怀,杨建多次利用暑假时间到宁都、兴国、石城、乐安、宜黄等当年野外作业地,爬山涉水,故地重游,探访故友,重温往事,追寻当年找矿的职业记忆,培养诗词曲赋的创作灵感。每一次重回故地,他必前往那块长眠着队友的墓地去瞻仰、祭奠。
2017年10月,为丰富年轻师生业余生活,展现我校离退休教职工精神风貌,杨建邀请了其他老年书画爱好者在抚州校区、南昌校区举办“叟妪书画展”连展。书画展现场,70余幅书法、绘画作品装裱整齐,悬挂于长廊两壁。步入展区,“践芳名始志未移,事核工,壮军威。铀矿地质尖兵路,多危难。当强者,岂徘徊”“……堪欣慰,助国拥利器,华夏安祥”,一幅幅书画作品中,充满了老同志的爱国之心,地质之情。(张和西、曹捷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