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8-08

2022-08-08

作者: 张晓艺赣州定南实验学校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21:10 被阅读0次

    “快起床!喊几遍了?”

    “怎么刷个牙这么慢,饭都要冷了。”

    “走快点!磨磨唧唧的,在干嘛?”

    “别玩了,赶紧把作业写完!你不睡觉是吧?”

    以上这些场景,是很多家长带娃的日常。

    孩子磨蹭,做事拖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吃饭吃一口玩一会儿,饭凉了还没吃完;写作业不是发呆、喝水就是上厕所,常常写到深夜......

    家长气得捶胸顿足,除了大吼大叫、不停催促,好像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培养主动自觉、不磨蹭的孩子,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小立规矩

    老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小时候的培养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坏习惯,大了再想纠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老家有个孩子,由奶奶带,从小吃饭的时候就不管她,孩子端着碗一边吃一边玩,甚至出门到处逛,到了3岁还是如此,一顿饭要吃个把小时。

    今年9月份想上幼儿园,当地的幼儿园都不愿意收,老师说生活习惯太差了,需要在家训练训练再来。

    从孩子2岁左右起,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有条理,不要放任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

    比如:

    一日三餐时间固定,吃饭要在餐桌上吃完再离开,不能边吃边玩;

    早睡早起,不能一直躺床上赖着不起;

    用完东西、玩过的玩具,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先从生活习惯开始,上学之后,就有相应的学习习惯,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尽量在晚饭前把作业写好;每天晚上一小时阅读时间等等。

    从小开始让孩子过有规律、有条理的生活,有利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建立。

    此外,在规矩的约束下,孩子养成好习惯,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认知,就会自觉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其次、戒掉不停的唠叨、催促

    教育界中有一句话,点出了许多孩子磨蹭的真实原因:一个磨蹭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急躁的大人。

    确实,很多孩子的磨蹭,完全是被家长催出来、唠叨出来的。日复一日,孩子便习惯了被催促,形成依赖心理,想着反正会有人提醒自己,于是就等着,拖延着,越催越慢。

    网上曾有一个“被动废人群”的话题,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说的是本来主动且愿意干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会立马表现出抗拒。

    “自己设了闹钟,但我妈一催我,就更想赖床。”

    “搞得好像我很不懂事,非要你催才会去做。反正做了也是你催促的功劳,我干嘛还要去做?”

    “越催越觉得是给别人做事,那就放慢速度吧。”

    这种心理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尤其是青春期,体现尤为明显:家长越唠叨、催促,孩子越厌烦、叛逆,故意和家长对着来。

    因此,对于孩子的磨蹭,家长从一开始就不要采用催促、唠叨的办法。

    首先要认识到,孩子跟成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他们更注重过程和体验,做事需要的时间更长。

    家长要多一些耐心,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允许他慢一点,比催促更好。

    在实在需要催孩子快点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一次次地重复和唠叨,用明确、精简的指令,提醒孩子一两次,不要过多。

    如果孩子依然不听,就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比如起床磨蹭,导致迟到被老师批评;写作业磨蹭,导致深夜还要强忍睡意完成作业......

    这种“自然后果法”,会让孩子通过切身体会获得教训,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改变孩子的磨蹭,最好的办法,依然是鼓励。在孩子某一次表现好的时候,真诚地夸奖他。

    比如平时起床都要大人喊,有一天孩子自己起床了,可以表现出惊讶:“呀,今天自己就知道按时起床了,真棒!”

    受到鼓励的孩子,自信心大增,会更有热情和动力,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培养时间观念

    孩子磨蹭的另一大原因是缺少时间观念。

    尤其是对于7岁前的孩子,认识事物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对于时间这类抽象的概念,认知不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总觉得“再不快点来不及了”,“吃饭怎么吃这么长时间?”但这些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他们是活在当下的,缺少对时间长短的感知,也难以进行“一件事做不完会耽误接下来的事情”这类复杂的思考活动。

    因此,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验中,建立起时间概念,让他们对时间的长短、在规定时间内做事,有更深刻的认知。

    首先,可以带孩子挑选一个他喜欢的闹钟,教孩子认识时间,“短胖的是时针,走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小时,高高细细的是分针,走一个数字代表5分钟......”

    平时多跟孩子谈论“时间”:一集动画片是20分钟;开车从家里到幼儿园,需要15分钟。

    带孩子体验5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多长,让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有更清楚的感知。比如带孩子散步的时候,让孩子猜猜,从家里走到小区门口需要多久?

    另外,训练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5分钟内刷牙、20分钟内吃饭;每晚听故事、看绘本的时间是30分钟......孩子会逐渐养成按时完成事情的习惯。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小学,就可以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孩子时间观念建立好了,就会懂得守时,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完成该做的事。

    第四、多给孩子自我管理、自由安排的机会

    《拖延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拖延常常是一个人的独立宣言,一个人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

    这种心理,在孩子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过多,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事情,并命令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做,这个孩子会更容易变得磨蹭、拖延。

    因为家长的命令和安排,看似为孩子好,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其实是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约束、不被信任,于是便用磨蹭、拖延来“消极抵抗”,争夺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

    因此,家长要戒掉包办、控制,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多给他自我管理、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起床、睡觉;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做作业的时间。

    没有自由,就不会有自我控制。

    在这种能够自己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中,孩子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学会对自己负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hg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