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之前,也有过记录读书的经历,但要么是分散在各处,要么是不能及时记录,所以到最后多半是一看封面:嗯,知道自己看过这本书,至于是什么时候看的,一年到头都看了哪些书,早就混乱了。从去年年底开始,因为没有了耽误精力的备考的事,所以开始大量读书,并在豆瓣上记录。前几天翻看豆瓣,看到自己半年的时间一共读了26本书,这个量我觉得我比较满意了,毕竟时间已经被我挤的差不多了。
26本书中,虚构类16本,国内6本,我一直觉得我小说看得少,现在看来,可能是关注现实更少一些。一直都对日本这个国家有浓厚的兴趣,26本书中与日本相关的7本,小说居多,当然与日本相关的,不一定是日本人写的,比如《纸上声》,就是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女性作品有4本,我界定的女性文学,是指书中主要讨论女性的成长或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而不是指作者是女性,比如《城南旧事》我就没放在此类。
不开列书单了,也谈不上推荐,就对几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书,谈几句感受。有同感的,请微笑颔首;不同意的,礼貌讨论。我也就是随便一看,随便一说而已。
在各大榜单都名列前茅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觉得我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了。读的过程中,就像在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主人公前期表现出特异的气质,结果中期被疯狂碾压,感觉反派马上就要赢了,后来经过一连串奇妙的契机,主人公完成了进化升级,终于拨云见日。我读完后,把这本书送给我女朋友,希望她能不囿于家人的宗教观念,勇敢和我在一起。现在书还在她手里,不过已经变成前女友了。
另一本去年很火的女性文学,是《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和《坡道上的家》放在一起看,感觉会更立体。我们听日韩的歌,追日韩的剧,看日韩的综艺,同时也要承认日韩女性被传统思想压抑,希望我们的社会也能以此为鉴。当然,不只是在亚洲,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也算是相对比较高的。
婚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实普遍是处在从属地位的,这本来无可厚非,不过《红房子》倒是给了一个很新颖的角度。我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能看到很多人评论说这完全就是一本色情读物,我倒是觉得过激了。探讨婚姻中的爱与性,以增进双方对自己、对对方以及对婚姻的了解。婚礼只是营造美满婚姻的开始,而不是大功告成了。
渡边淳一被国人奉为情欲大师,他的作品当年也可以算作是被窝文学,而他的角度和深度,更是不容忽视的。《复乐园》展现老年人的情爱世界。提到这很多人都会笑,给他们冠以“老不正经”的名号。凭什么人老了就要变成无欲无求的木偶,为什么不能在所剩不多的生命中,有尊严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有尊严的爱,和死亡。
《最好的告别》探讨老年人的临终生活。可能是因为家里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的原因吧,最近几年就会对临终关怀的内容有些兴趣。人都想体面的活着,可很多人却不能体面的死。想起《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为自己开人生告别会,然后由好朋友陪着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很喜欢那个情节。很多人觉得父母重病了,如果不全力救治,自己伦理道德上过不去。一面是痛苦的活着,一面是安静的离开,这就是道德困境。
《无处安放的同情》就是专门谈几个著名的道德困境问题的。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想深挖,因为你我都知道深究到最后只能是道德困境,而这本书可以比你想象中挖掘的更深,它可以让每一个自认为道德高尚的人,都直接变成圣母婊。
当然,生活中并不是总有需要我们面临道德抉择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性很强的人生的解读,比如《北野武的小酒馆》。无论是外形还是作品,北野武都让人觉得酷到不行,实际上他的经历也颇有点坏孩子吃苦磨炼终成功的意味。不过他处事的态度是很潇洒决绝的,即使已经到了老年,依旧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很多人可以酷一辈子,哪怕他告诉你他是怎么做的,你也学不来。
北野武是大人物,当然有本事有性格,普通人怎么可能比的了。那么藤泽周平来告诉你小人物了不起的地方,《黄昏清兵卫》。藤泽周平的武侠小说不会有架空的年代,不会有无来由的仇恨,只有小人物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拔刀冲锋。哪怕是“十步杀一人”的功夫,合上刀,他们依然是惦记回家照顾生病妻子、担心邻里闲话、受儿媳妇白眼的小人物,像你我一样。所以他的小说特别亲切。
其实就算是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一面。小人物的一面总是让人感到充满了喜剧效果,或者是悲剧效果。比如伊坂幸太郎在《恐妻家》和《杀手界》两部作品中刻画的,分别刻画的怕老婆的杀手和有人情味的杀手,看着像喜剧,其实更是深刻的悲剧。悲剧并不在于那些人最后都死了,而在于他们逃不脱自己的宿命。
杀手的小人物一面,这个角度我觉得很新颖,日本作家的想象力向来是值得钦佩的。《克莱因壶》作为三十年前的作品,用惊人的想象力让人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几十年后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巨大发展,仿佛就是照着作者的设想来完成的。
惊险奇诡的科幻小说扣人心弦,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同样能抓人眼球,当然这几本其实并不算是大部头:《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双城记》《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相比于《双城记》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浮沉,我更喜欢看细腻的生活和心理描写,可能如果是电影演起来我会觉得有点无聊,但看文字的时候却能和主人公一起愁一起笑。倾倒于达西的魅力。总有人会问,为什么还要看这些百来年前的小说,觉得毫无趣味。罗翔老师说,也许小黄书、郭德纲的相声和莎士比亚的喜剧,都能给你带来快乐,但如果你只能选择一样留给子孙后代的话,那你一定会选择莎士比亚的喜剧,因为你知道它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对文学艺术的爱好,确实应该要从小培养,但为人父母很多时候只想培养自己孩子对学习的爱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展现九个畸形的,但其实又是最常见的家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战争让人读了惊心动魄、感慨万千。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如果做父母,可能做的并不会比书里面的更好,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些父母怎么会这么做,简直一点常识也没有。有那么句话大意是说,并不是人人都和你有过一样的经历,所以不能苛求别人的无知。
很多你觉得是常识的知识,并不一定会被别人熟知,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中谈了一些他自己所了解的常识与通识,大概成文与二十多年前吧,但放在今天很多内容还是会让我们感叹自己的无知。可见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迭代的,只会历久弥新。活明白不容易,如果活明白了还能保持幽默并且热爱生活,那就更难得了。
《纸上民国》这本书讲了很多民国时的学者大家,经历了时代风云变幻,特别是文革的巨大打击后,残存的背影,读完之后满是辛酸。很多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最后都凄凄惨惨,很多美好的年华都浪费在了狱中,可悲可叹。
同样让美好年华残忍消逝的,还有战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去年看了很多不她的作品,很多都让我热泪盈眶。贯穿整个苏联的主题,就是爱与死亡。这样的主题不仅需要恢弘的巨著来演绎,也需要平凡的角度来展现。这里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同样是诺贝尔奖的作品,《云游》整个底色也会有点阴郁。包括尸体、标本这些意象的应用,还有孤单漂泊氛围的渲染,如同苦酒难入喉,过后却又有回甘。《云游》的这种短片形式,还真的适合旅行中读。
上半年读的这些书,大多都是买来读的,总体说来还是觉得值得的,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坑。就是《无处安放的同情》太艰深了,比较难懂。希望下半年也能多看几本书。
网友评论